持续20多年全面治理 滇池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6-08-05 14:56:10 浏览()次

 在国家和云南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保护和治理实践,滇池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滇池蓝藻水华明显减轻,由重度转向中度和轻度水华,分布范围不断缩小,水华发生频次和强度明显下降。

  管理到位,健全完善保护机制

  “河长: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水质保护目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在盘龙江河道的岸边,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块公示牌。

  公示牌上的内容是昆明市内盘龙江的河长制工作信息。2008年开始,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明确实施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由昆明市级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河长。

  “环境质量不能光靠口号和投入,一定要将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主要的党政‘一把手’。”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表示。

  体制机制的变化使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十二五”末,35条主要入湖河道中的22条水质达标,其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6条河道有14条水质达标。

  河长制的建立只是滇池不断完善保护治理机制的一部分。自“九五”以来,云南省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牛栏江保护条例》、《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等多项法规和规章,使滇池保护治理向科学化和法治化转变。

  同时,昆明市成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明确一位副市长专职负责环境保护和滇池治理。

  此外,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滇池治理投、融、建、管的一体化运作。

  科学施策,实施六大工程

  时值盛夏,位于滇池东岸的捞鱼河湿地公园内,三五成群的市民正在避暑纳凉。这个占地800亩的湿地公园,是集净化河道水质、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保型自然生态湿地公园。

  按照滇池“十一五”相关治污规划的要求,捞鱼河全面开展了河道截污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其建设对滇池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捞鱼河湿地是滇池生态修复与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加大了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2014年,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3.55%;在湖滨退塘退田3000公顷,新增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

  除了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滇池在其他五大重点治理工程方面也成效明显:

  在截污治污体系方面,主城区建成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到146.5万立方米;建成5569公里市政排水管网和17座雨污调蓄池。

  在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方面,全面实施35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4100多个排污口的截污及雨污分流改造。

  在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方面,在流域取缔680万头(只)畜禽养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1万公顷,建成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在生态清淤等内源治理方面,在滇池草海、外海18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底泥疏浚,完成底泥疏浚1213万立方米,去除总氮约两万吨、总磷约0.54万吨。

  在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方面,建成520座分散式和9座集中式再生水利用设施,日处理总规模29.67万立方米。

  重点突出,2020年全面达到国家要求

  据测算,二十多年来,滇池保护治理累计投入509亿元。与2010年相比,2015年,全湖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全湖营养状态指数下降9.2%,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浓度值分别降低72.8%、56.9%、46.8%、27.6%、20.6%、20.3%、20.1%,藻生物量下降29.7%。

  抓好草海片区的整治工作,成为滇池治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年以来,昆明市共清退了草海周边水塘、鱼塘116个,退塘面积880.5亩;并开展了昆明市第一、三、九水质净化厂提标工作,实施了新运粮河、老运粮河入湖河口前置库水体净化生态工程等提升改造工程。

  虽然滇池水质持续好转,但是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谈及“十三五”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滇池管理局规划计划处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滇池将在全流域统筹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问题;进一步完善以流域截污治污系统等为重点的“六大工程”体系;提升流域污水收集处理、河道整治、湿地净化、水资源优化调度效能;建立健全项目投入、建设、运营、监管机制。

  “到2020年,滇池要全面达到国家对滇池水质考核要求,力争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滇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Ⅴ类水标准,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Ⅴ类水标准以上,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尹家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