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髻山,海拔1434.2米,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北回归线的北缘,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时常在此交汇。
近日,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来到云髻山东北方向的大顶山。从山下驱车,一路云雾缭绕,大约40分钟后,“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的标识映入眼帘。
这里是全国第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区域国家大气本底站。
“之所以在此选址,主要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越,且周边没有工业污染,人为干扰因素少,可以为大气成份的观测提供有力保障。”新丰县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文告诉记者。
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 新丰县气象局供图
观测“摸清家底”
新丰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好在哪儿?
作为“中国岭南避暑胜地”,新丰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县森林覆盖率连续11年保持在8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作为东江水系最大支流新丰江的发源地,优质水源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近5000万人口和6.5万亿经济总量。
正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广东省前列,2019年11月,国家大气本底站“落户”新丰县,并于2023年10月开展业务试运行,至今已完成了完整规范的观测体系。
大气本底站主要观测与天气、气候、环境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成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
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不同,大气本底站观测的大气成分既要相对稳定、混合均匀,又要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可以说,大气本底站站址选定工作要求非常严苛,要能够最大限度记录大气“真容”。
“在这里,我们都不能生火做饭。”陈建文笑着告诉记者,工作人员的一日三餐都需要从山下运送上来。
由于观测目标的特殊性,大气本底站采用的技术方法、对设备的要求也与一般的观测站不同。走进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室,只见一台台设备陈列其中。
“这是反应性气体在线分析仪,主要用于实时测量大气中多种反应性气体的浓度,比如氮氧化物、臭氧等。”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土士向记者介绍,通过研究大气中反应性气体的化学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识别和解析大气污染源,可以用于生态环境部门对大气质量的实时监测、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数据支持。
杨土士告诉记者,还有一台仪器是黑碳(由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质颗粒物)分析仪,能够通过光吸收和热解的方法测量空气中黑碳颗粒的浓度。
“对空气中的黑碳浓度进行观测,可以对空气污染进行评估,研究黑碳对地球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能分析黑碳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杨土士说。
据介绍,我国将继续推动10个新增国家大气本底站边试验、边建设、边应用,夯实国家级大气本底观测网。
“在这里采集的大气观测资料和数据,为华南、国家乃至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等业务开展系统、连续、可靠的支撑,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陈建文说。
探测3万米高空的秘密
清晨6时30分,晨雾还未完全散去。
在清远高空气象观测站,高级工程师董福镇用绳子将探空仪与氢气球连在一起。
在检查没有问题后,7时15分,他放开手,1个一人多高的气球缓缓上升。上升到平流层后,外部气球爆炸,内部气球膨胀,开始进入平漂探测阶段。到达3万多米的高空,此后在平漂5.5小时左右后,熔断器会将绳子切断,随后由降落伞带着探空仪开始下降段垂直观测。
平漂往返示意图。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供图
“气球在飞升的过程中,探测收集周围环境的气象数据,并将其传输到地面,经过计算整理得到上空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最终用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董福镇说。
除了清远市,在同一时间,广东省河源市、阳江市和汕头市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也会释放气球。当天19时15分,这样的工作还要再重复一次。
高空大气探测工作也是在给大气做CT。今年1月1日,随着河源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观测员施放北斗导航智能探空气球,标志着广东省气象探空业务正式实现北斗探空业务切换。
传统的单球模式下,气球带着探空仪以5—6m/s的速度上升,当气球爆炸后,观测任务便结束。这一过程中,只有上升段数据会被保存,下降段则因速度太快导致观测数据不连续,没有价值。
但北斗探空系统可以实现平漂观测模式,即一次释放实现“上升、平漂、下降”3次观测。
广东省气象局监测网络处副处长赵晓利介绍,北斗导航探空试验解决站点建设、组网模式、通信传输、质量控制、资料应用等制约业务化应用的问题,成功打造北斗导航探空组网观测应用示范。通过在重大天气核心区域、关键时机进行定点投放,帮助判断强对流天气潜势,对重大天气过程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省已经建立了13个地面接收点,每个接收点的接收范围大约150—200公里,基本覆盖广东全省。因此,即使气球飞出释放站的接收范围,广东省其他地面接收站也能收到数据上传。
我国正逐步成为气球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大国,全国已有120个高空站,占全球总量6%。
“北斗导航探空观测模式整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国际气象探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赵晓利说。
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