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的某一天,专程去成都看熊猫界“顶流”花花的北京市民小静,在排队参观途中,打开微信里的“看雪山”小程序,查询明日的“雪山指数”,希望第二天不出酒店就能看到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
当她开心地查询到明日的“雪山指数”为一级清晰可见的时候,和她一起游玩的本地朋友却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告诉小静:“现在,我们坐在成都家里,经常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西岭雪山、幺妹峰,运气好的话,还能够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
成都市民可以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里惬意生活,和成都仅用5年时间就让PM2.5浓度下降了约36%,城市大气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近年来,山东省充分运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移动源监控等数据资源,创新建立环境空气污染高值区管理常态化机制,发挥“锁定高值区域—组分解析溯源—定向精准施策”工作效能,助推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建立高值区管理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基于覆盖全省的高密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运用多污染物协同监测、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关联分析等手段筛选高值区,实现高值区的识别、消除闭环管理,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数据显示,在高值区管理机制的正向推动下,2022年,山东省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17,同比改善4.8%;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3.2%,同比改善2.1个百分点。
山东省建立高值区管理机制,用精准、科学的武器不断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走深走实。
与山东省相邻的河北省,长期以来,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并不理想,巩固空气质量“退后十”的目标也颇具挑战。
今年以来,河北省围绕大力推进结构优化调整、持续做好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治理监管、全面巩固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等多方面,制定了30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巩固重点城市“退后十”成果,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不断完善常态化管控机制。加强省市县大气污染调度指挥中心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以推高值、消火点为重点,强化实时推送处置机制。组建100人的执法尖兵队伍,深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重点城市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帮助指导当地全面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精准开展污染防治,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聚焦石化、化工等12个涉VOCs重点排放行业企业9800家,提早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深入排查整治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敞开液面逸散、泄漏检测与修复等10个方面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2700个涉VOCs治理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编制7个重点行业创A标准,组织拟创A的60家企业对标标准,加快推进119个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项目、76个无组织排放管控项目建设。
在污染物协同控制下,今年第一季度,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56.8微克/立方米,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首次位于全国重点城市排名后25位以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局部、五家渠市和石河子市(以下简称“乌—昌—石”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公路运输占比高,2022年1月—3月,区域重污染天数比例高达30.4%。同年4月,“乌—昌—石”区域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不严不实、同防同治短板突出、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点名通报。
消除重污染天气,是摆在“乌—昌—石”区域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在治污攻坚的道路上,唯有攻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
今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进行实地调研,成立5个监督帮扶组,对“乌—昌—石”区域等重点区域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排污许可制度落实等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部分企业开展了手工监测,曝光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对标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平均水平,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牵头制定了《“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2023年行动方案》和《“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三年(2023—2025年)攻坚方案》。同时,指导“乌—昌—石”区域重点行业企业制定污染治理减排“一企一策”方案,明确了污染减排目标和治理举措。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加快建成‘乌—昌—石’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指挥调度系统,完善涉气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和污染源智能视频监控,实时精准识别大气污染问题,实现测管联动,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数据支撑和业务支撑。”
根据《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 29 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可比数据已实现“七连降”。6 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 3 年稳定达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 0.9%,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 1%以内。
我们坚信,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终成现实,美丽中国的美好新图景尽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