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3天;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土壤环境总体清洁。
从保护到治理,从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红利到培育生态环保理念、壮大绿色经济,秉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哈尔滨市政府与企业、市民一道,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鱼肥水美,候鸟成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好不好,要看鱼往哪儿游,鸟向哪儿飞。近日,有渔民在松花江段捕获重达44斤的大鲶鱼,消息传出,人们羡慕却并不感到惊讶,皆因近年来在松花江钓到大鱼的消息屡见不鲜。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专家表示,对水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哲罗鱼、乌苏里白鲑、黑斑狗鱼、七鳃鳗等珍稀冷水鱼也频频被发现。鱼多了,鸟就来了,每年都有数百万只候鸟将松花江哈尔滨段作为迁徙途中的“歇脚站”。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给市民带来更多幸福感。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2018年度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为48.4%,位列城镇居民对惠民工作满意度排名第二位。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成为哈尔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近三年来,哈尔滨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监管,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3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为47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缩减到20天,分别比2015年提高33.5%、下降32.9%和52.4%;水磨盘山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同比2015年下降67%;全市1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良率达到84.62%,超过国考目标23.08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村民收入多了
作为农业大市,为保护黑土地,哈尔滨从2018年起已全面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六大行动”。
近年来,哈尔滨加大阿什河流域治理力度,引导河流沿线畜禽散养户规范养殖,集中收集畜禽粪便,既能避免污染水系,又能制作农家肥。河流沿线的农田也在专家的指导下,不再种植需要使用农药较多的作物,改为种植水稻的水田或种植经济作物的菜地。这一改变,不仅保护了水质,还帮农民增加了收益。
老陈就是阿什河流域众多受益的村民之一。2019年,阿城区农民老陈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将自家临近阿什河的一百亩土地改种了土豆、白菜、甘蓝菜等经济作物,年收入也由原来的两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10万元。
青山村村民刘中玉也算了笔账,改用清洁能源后,他冬季供暖只需花1500元左右,是以前烧煤花费的一半。用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的工作正在哈尔滨推进,预计到2022年,哈尔滨市可削减替代散煤195万吨,主城区实现47万吨散煤“清零”。
加大环保投入,换来生态红利
有人说,“增加环保设施投入就是徒增运营成本,没啥用。”鑫石石业总经理曾俊鸿可不这么认为。2019年,企业投入300万元进行环保设备升级,石材加工时再也看不到满屋粉尘,干净的环境不仅让客户的信任度、满意度直线上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销售收入和代工业务量双增长,也留住了曾担心健康问题的熟练工人。工艺得到保证,企业收益不断增加。
鑫石石业的经历是禧龙石材81家完成环保改造的企业的一个缩影。2019年11月,哈尔滨市生态环境部门对禧龙石材市场实施整改,要解决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市场内的石材加工车间,有203家因不达标被关停取缔;91家自愿停产,包括鑫石石业在内的81家企业进行了环境治理,并基本完成环评手续。
2020年,南岗区红旗满族乡五一村建成了秸秆压块厂。从此,村里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从垃圾变身“金疙瘩”。这些秸秆被制成秸秆压块燃料或者饲料,不仅可以替代村民用散煤取暖,为每户每年节省1000元钱,还有望每年帮村里创收30万元。
排污权交易持续全国领跑
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将惠及每一个人。
太平文昌污水处理厂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处理能力最强、服务面积最广的污水处理厂,近年来,企业先后投入近6亿元,治理生活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异味问题,扩大污水处理能力,并将污水排放标准提升至国家最高标准。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内部主动将排放标准提高,特别是枯水期实施超低排放。
2021年3月监测数据显示,哈尔滨市重点排污企业排放数据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超过九成的企业排放数据远优于国家标准要求。这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符合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排污权交易获益。“十三五”期间,哈尔滨市完成排污权交易1561起,交易量达7599.69吨,交易额12267万元,实现在全国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