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治气战役中,如果说生态环境系统是一支铁打的队伍,那么,综合执法支队和大气办就是这支队伍的“尖锋”。
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
今年以来,在指导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执法支队深入一线,采取夜查、晨查、抽查、突查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共检查各类污染源5248家,发现环境违法问题796个,已依法立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610个。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队长黄继武说:“石家庄环境执法队伍中,大部分是转业的老兵,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部队的番号,战场上勇猛顽强的作风在环境执法监管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合执法支队第五中队队长刘大宏就是其中之一。与刘大宏见面时,他在夜查中因受凉引发的感冒还没好,一件环境监察大衣陪伴多年,拉链已经磨白,慢慢才能顺利拉起,裹住瘦小的身躯。
刘大宏今年52岁,在部队服役20多年,担任中队队长后,他仍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皮革污泥处置信访案件、纤维素行业无组织排放排查、乡镇地下水污染问题……数不清的案件中,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驻扎在当地加班加点,仔细摸排调查。
2019年的皮革污泥处置案是群众冒风险实名举报的。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刘大宏组织相关人员,经过连续4天苦战,将废弃沙坑中的涉事污泥全部转运至垃圾填埋场暂时封存,由第三方技术单位检测为一般固废并进行无害化填埋后,他才长松一口气。
“将装置运行台账和在线记录调出来核对一下。”在检查一家涉气企业时,刘大宏一丝不苟地认真核对了每一个涉气环节。
在前往下一个点位的路上,队友小声提醒:“刘队,今天是不是又忘了吃药了?”他摸出用塑料袋皱巴巴包着的几个药瓶,就着保温杯盖中的水吞下。虽然有病在身,但“活着就要活出质量,干工作就要干出模样”一直是他的信念。
80后的李宁也是环境执法一线的一名“猛将”,同样是军人,年纪不大经验却不少。李宁工作所在片区内有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等重点排放企业,每次全部检查完这些企业都要花费几个小时。日常工作中,他爬除尘筒、下卸煤仓,不仅动作利索、身形敏捷,而且总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所在。“有时候,夜查和晨查需要配合进行,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李宁拍了拍身上的煤灰,笑着说。
不是环境专业的,却一点也不比专业的差
位于新京大厦的大气办是铁军的“大后方”。晚上七点,陈济群把大家招呼到一起吃了个简单的晚餐,不能按点吃饭是他们的常态。可即使是短暂的吃饭时间,也会有工作穿插。
在大气办,除专家组外,其他主要成员都不是环境专业出身,“不是环境专业的他们,一点也不比环境专业的差。工作中,他们线上学、线下问,跑工地、下乡镇、进企业,在躬行中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大气办专职副主任陈济群说。
他们中,有在记事本上工工整整写满了2020年一季度大气污染治理总结暨第二季度攻坚大会、全市异味污染源排查整治专项调度视频会等具体事项的综合协调处的贾丽媛,3月开始,类似的会议部署就一直没有间断,她手边的石家庄市党政机关内部电话号码簿,因需要频繁联系其他部门而被翻得卷起了边儿。
有总是加班至凌晨时分的督导考评组的梁兰,因为督导检查大多是夜查,每日牵头编发的《督查简报》便也是在深夜进行,以便第二天一早就能提供给市领导作为决策参考。
还有抓党务工作是一把“好手”的张萌萌,负责大气办整个后勤工作的杜鸿业……
外援团带来新动力
矛盾重重的石家庄治气,一城抱“薪”尚不足,众人拾柴火焰高,外援专家团给这里带来了新动力。
“未来几天内,气象条件处于高湿、逆温、小风状态,今天到明天比较严重,明天下午转南风,会形成风场辐合效应,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很大。”靳朋越是大气办专家组的重要成员。每天专家组都会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对过去采取的措施进行复盘,以调整接下来的工作方向。
靳朋越家住廊坊,回去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但秋冬季攻坚战开始后,她就一天也没有回过家。
除了大气办的常驻专家组外,陈济群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本蓝色的《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专家库人员名单》,上面有60位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也是石家庄大气污染治理外援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除了忙市内工作,在听到“兄弟”城市有好的经验做法时,他都会赶去学习。而接下来的工作中,他还是希望能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
在制药等行业的异味治理方面,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也将多轮专项行动排查污染源与外援专家会诊相结合,邀请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志扬、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王亘等,就异味污染排查整治共商对策。
每一天深夜,大气办都是最晚熄灯的办公区。窗外280米高的电视塔流光溢彩,塔上滚动的大气梯度监测站提供的大气数据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对于他们来说,大气污染治理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群人为之奔赴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