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草丰美,黑颈鹤、大天鹅等珍稀动物时常显现;黄河尽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河息壤、百鸟翔集,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
如今,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的引领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流域生态面貌进一步改善,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
颁布政策、制定法律,为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这一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具有生态类型多样、能源资源富集的禀赋特点。
在黄河流域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可以加快构建坚实稳固、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为流域经济、欠发达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决策。在此期间,有关部门、黄河流域各级地方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制定相关法律、规划、实施方案等,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体现了政治担当,为保护母亲河明确具体方向,擘画长远蓝图,提供坚实保障。
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等有了重要依据,搭建起了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
2022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提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这是继长江保护法之后的又一部流域保护法,成为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标志性立法。黄河保护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立法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国家意志,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在今年4月,《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其中“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成为独立篇章,强调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以专题形式进一步明确黄河流域各重要水体保护要点。
顶层设计的加强,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激荡千年的母亲河更添一抹崭新的绿色。
担责任、勇创新,推进黄河流域环境监管工作更上层楼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推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必要基础。
2019年5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正式转隶为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黄河流域局),成为生态环境部派驻在黄河的“前沿哨所”,充分发挥流域监管的优化、引领、倒逼作用,自此以流域监管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的序幕拉开。
在水生态环境监管方面,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水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在重点水环境整治行动方面,黄河支流消劣整治扎实推动,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及黑臭水体整治有序开展,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监管及排查整治稳步推进。
在产业企业发展监管方面,黄河流域煤炭开采矿井水涌水量(排放量)及特征污染指标分布区域性特点初步摸清,黄河流域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基本信息台账初步建立。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流域统筹、地方落实、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已逐渐形成,开拓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新局面。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部署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和各项任务。黄河流域各省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地生态环境厅局也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实施好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固提升黄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功能。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推动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填补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制度空白,为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高水平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加大重点干支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打造防沙治沙样板区,积极探索黄河生态修复正循环机制。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在“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新时代中原篇章。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落实黄河流域省际及全省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提高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黄河干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均达到100%。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黄河流域各单位各部门的努力下,黄河流域水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黄河流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黄河流域劣V类水体比例高达12.4%,明显高于当时全国6.7%的平均水平。2022年劣V类水体已经下降到2.3%,下降超10个百分点;优良水体比例则由66.4%上升到87.5%,上升21个百分点,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2023年,黄河流域干支流水质总体稳中向好,黄河源头、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水污染治理一般初期见效快,越往后见效越慢,出现边际效益递减。但是,这3年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年均上升超5个百分点,仍实现了快速改善,没有出现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体现了相关部门的政治担当,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上述黄河流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谋长远、促提升,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厚望如山,击鼓催征。从高原到海滨,从草原到浅滩,各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十八般武艺”。
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这里的招牌“网红”新名片。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兰州市接待游客4890万人次。其中,7月份接待游客1268.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431.92%。如今,黄河旅游成为兰州的文旅新业态,兰州也将黄河文化、兰州故事、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兰州不断拓展黄河旅游的新内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正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照和风力资源,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年内新增并网装机300万千瓦以上,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逐步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陕西省渭南市,自古就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之说,是名副其实的“陕西粮仓”。如今,渭南市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柿子等干杂果经济林,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扩大干杂果经济林规模。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以花椒、柿子、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已发展到274.2万亩,干杂果经济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四川省甘孜州围绕做大做强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三篇文章”,夯实生态经济底部根基,州级和18个县(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编制并通过审核,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康定、色达成为全省首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县。
齐鲁大地,百川汇聚,万里黄河在此入海。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黄河既赋予了这片土地丰饶的物产,又在此沉淀出以和为贵、务实苦干的齐鲁文化。去年,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当下,山东省正在以科技力量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聚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黄河流域各省份坚定不移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推动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自觉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号召。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新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绿色的答卷正在写就。新征程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璀璨当下还在不断延伸,探索更广阔的未来还需积坚韧之力,踏实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