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当前,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先追求高速增长,再考虑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制约因素影响,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要求更加迫切。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容易出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而这些地区往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禀赋独特、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更大、破坏代价更高。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谋划自身发展时,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要义。高质量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要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角度,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绿色发展的账,不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决不能再回到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上去,更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
一些地方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有过惨痛的教训。近年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得以整治。青海以木里矿区非法采煤典型案件为镜鉴,进行煤矿综合整治,给渣山和采坑边坡重新披上绿装,努力打造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样板。祁连山一带过去因乱采滥挖造成植被和草场退化,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多年不见的雪豹、荒漠猫等珍稀野生动物重见踪迹,老百姓也搞起了特色种植业、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实践证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行得通、走得远。
在克服谋划发展的认识误区之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面临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一些地方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发展增量提质,或是还清高速发展留下的“生态欠账”。而正在寻求发展机遇、地广人稀的欠发达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标地。需要明确的是,在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从起步开始就以发展的高质量助推弯道超车,发挥出后发优势。一方面,要树立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的政治自觉,守牢“三线一单”,抓好生态优先。另一方面,要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怎样寻找出路?关键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有着日照足、风光美等特点,有着丰富的太阳能、广阔的国土空间、畜牧养殖等资源,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曾经干旱少雨风沙大,发展光伏产业5年来,不仅在光伏园防风保水固沙的作用下,草场重披绿装,野兔、狐狸、獾猪等野生动物多了起来,也为经济带来了巨大改变。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除了青海,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提高煤炭资源附加值,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空间。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元子河村的乡亲们,发挥燕山、太行山一带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优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正打算承接和发展养老产业。宁夏宁东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接纳高端煤化工制品企业密集落地,形成煤化工精深加工高端产品体系。
各地实践充分证明,不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始终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