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以来,环境问题上升到全球合作层面,签订并履行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国际公约及协议成为协调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和有力行动。中国是推动国际环境公约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是我们的庄重承诺,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承诺的坚定落实与持续贡献。
展现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有力举措
国际环境公约是为了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而制定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环境协定,注重全球可持续发展,并把解决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理念相融相通,与中国共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的目标愿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积极支持国际环境公约,将相关条约文件精神和国际环保标准纳入国内环保法律政策体系,并在生物安全法、核安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明确要求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有助于更好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中国对全球环保共识的尊重与践行,体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环境公约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以多边环境规则为抓手,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化学品管理、臭氧层保护、汞排放等领域履约,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正在逐步成为国际环境规则的主要参与者和制定者。特别是中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捍卫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有助于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效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所表现出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中国开放、包容、透明的自信态度。中国积极参加公约大会和公约谈判,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勠力同心、身体力行推动公约达成和实施。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履约信息,发布并向公约秘书处提交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水俣公约等国家报告。通过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可以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履约进展,进一步展现我国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环保承诺与行动的信任。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样本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推进《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中国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典范项目,已经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1万多个,累计直接社会贡献超15亿欧元,正在建设的融合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的智慧港口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约1.1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2吨。此外还与老挝等国共同开展低碳示范区建设,在阿联酋承建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发电站,帮助相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这些生动实践为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展现了中国履约的坚实步伐和责任担当。
有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作为主席国,领导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历史性成果“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的目标中有3项超额完成,13项取得良好进展。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2021年,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远距离迁徙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了不惊扰象群北上南归,人们庆祝传统节日时,不搞庆典,不点火祈福,沿途企业关灯停产,保持静默,全程历时110多天、经过1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最终在人类的帮助与引导下全部安全返回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这类故事不胜枚举,立体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持续引领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履行《湿地公约》30余年,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两次荣获“湿地公约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格局。严格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截至2023年,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生产和使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成功淘汰29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每年减少数十万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环境排放。中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最佳践行者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在民间也有很多治沙故事,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这些故事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容易引起广泛共鸣和认同,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履行环境公约增添了鲜活注脚。
用心用情讲好履约故事
突出数据与事实支撑。运用详实数据和具体案例,如减排量、重污染天数下降率、优良水体比例、森林覆盖增长率、清洁能源占比等,量化展示中国在履行公约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提升叙事的可信度。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增强事实的说服力。
突出人物与地方叙事。聚焦参与环保行动的个人、组织、地方政府等主体,通过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创新举措,描绘生动的“绿色英雄”形象和成功案例。比如,请封沙育林的治沙人、垃圾分类站的工作人员、记录蓝天的摄影人等,用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带着泥土味”“冒着热乎气儿”的故事,使故事更具人文关怀与感染力。
突出科技与创新视角。突出介绍中国在环保科技研发、绿色技术应用、碳捕获与封存等方面的前沿进展,彰显中国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助力公约履行的智慧与实力。讲好绿色科技出海、环保技术转让等故事,充分展现中国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突出国内与国际交流。讲述中国在积极参与实施全球环境保护合作项目中,与各国共享绿色经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举措,展现中国在全球环保议题上的开放姿态与合作共赢精神。积极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做大清洁美丽世界“蛋糕”,努力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作者分别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战略部(秘书处)副主任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