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后,近日,发表在 The Cryosphere 上的研究论文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Antarctic snow》显示,南极雪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尽管人类足迹在上个世纪有所增加,但南极洲仍然是一个和平与科学的地方,被认为是地球上仅存的真正荒野。这项研究的出现,说明了在人迹罕至的南极洲也被人类生活产生的塑料所污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19 年底从南极洲罗斯岛地区收集了新落下的雪样,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量化微塑料的存在和丰度。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在所有南极雪样品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在 19 个现场样品中确认共有 109 个颗粒为微塑料。
南极洲罗斯岛地区(S1-S19)雪样采集的地点。图源:科学杂志《冰冻圈》研究原文
罗斯岛地区每个采样点的微塑料浓度。图源:科学杂志《冰冻圈》研究原文
研究表示,检测到的最常见的聚合物类型是 PET,它存在于 79% 的所有样品中。据了解大约 60% 的 PET 生产用于合成纤维,30% 用于塑料瓶。究竟南极洲的微塑料从何而来?研究人员分析,南极洲的微塑料可能来自当地和远距离运输。南极环境中微塑料的直接来源可能包括来自研究站的塑料设备碎片、基地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穿的衣服以及管理不善的废物。微塑料还可能通过洋流的远程传输、海洋到大气的交换以及短程和远程大气传输。
南极洲使用的标记标志。在被放置在外面之前(左)和在它们被取回之后(右)。图源:Evan Townsend
微塑料到达南极洲等偏远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表示,生物体接触微塑料会导致生长受限、对繁殖产生负面影响和生物功能受损,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细菌、微藻和无脊椎动物的表皮群落可以在环境塑料颗粒上形成,这可能有助于入侵物种迁移和引入南极地区。地方性的南极企鹅物种在繁殖季节可能会接触到微塑料,人为变化的复合效应使帝企鹅物种处于危险之中,目前的模型预测到 2100 年,帝企鹅的数量将下降 81% 。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结果突出了塑料污染的全球影响,并确定了制定政策以减少其在全球和本地的范围和影响的紧迫性。
在上个世纪,由于其多功能性和耐用性,塑料已成为世界上最普遍的合成材料之一。尽管它们的寿命很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会降解产生微塑料,当它们存在于环境中时,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生态破坏。目前,微塑料已被公认为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并且会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而小尺寸和相对较低的密度也使它们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并远距离运输。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对塑料污染治理的顶层设计布局。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作出部署;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又进一步完善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细化了塑料使用源头减量,塑料垃圾清理、回收、再生利用、科学处置等方面部署,推动塑料污染治理持续深入。
随着微塑料今年被列为国际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之一,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要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针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同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抗生素、微塑料等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等。
6月6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发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旨在动员塑料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塑料污染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终止塑料污染全国行动”也正式启动。
······
现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出治理塑料污染的相关政策,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公众的“减塑”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距离真正终止塑料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还地球一片净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