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县一家混凝土搅拌企业的负责人手持锦旗来到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对执法人员的帮扶指导深表感谢。据了解,执法人员在对这家公司进行检查时,得知其有争创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积极性,便选派技术骨干组成专项帮扶组,帮助企业制定创A方案,针对企业薄弱事项确定整改措施。
随后应企业要求,帮扶人员全程参与企业的整改提升工作,指导企业淘汰12辆国六以下柴油货车,新购置6辆纯电动搅拌车和4辆国六燃气运输车,新能源及国六车辆占比达到99.95%。同时,帮助企业完善智能门禁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对进出车辆尾气排放信息的全天候实时监控。另外,还手把手培训3名企业员工,专职负责电子台账管理,使车辆运输数据能够保存两年以上。
企业完成上述整改事项后,达到了环保绩效A级企业标准,顺利实现了创A目标。依据当地政策,这家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以不停产、不限产,保持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企业负责人据此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企业订单量有望提升30%,可增收700余万元。另外,新能源运输车辆每年还能为企业节省燃油成本逾50万元。
这件事使笔者深受启发。进入第四季度,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攻坚和冲刺阶段。如何提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认可、企业普遍支持、群众广泛赞誉,成为摆在各地生态环境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努力让企业感受到帮扶工作的成效,并因此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激发企业参与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执法监管与指导帮扶相结合。执法人员在发现企业存在环境隐患问题后,应及时给出科学精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帮助企业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避免企业因存在环境隐患导致超标排污事件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当地大气环境质量受到影响,也能提升企业对生态环境部门的信任程度,营造政企同心、携手治污的良好氛围。
政策性引导和差异化管控相结合。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支持企业提升治污能力的鼓励政策,在拨付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保障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时,向治污能力高、守法意识强的企业倾斜,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环境精细化管理能力,主动寻求和采用治污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从“要我治污”到“我要治污”的思想转变。
曝光负面典型和褒扬正面典型相结合。对存在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深夜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坚决依法处理,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同时,对主动提升治污能力、坚持达标排污的企业进行表彰,并发挥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能优势,帮助守法企业最大程度得到政府各部门政策的支持,为守法企业开拓市场、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为守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