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阶段,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政策)正成为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这一政策通过供给端、需求端和循环端的精准发力,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深度协同效应,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协同筑牢绿色转型制度根基
“两新”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始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谋划。国家层面建立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将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纳入政策实施核心评价体系,形成了“标准引领、补贴激励、约束倒逼”的三维协同机制。
标准体系的绿色门槛持续抬高。“两新”标准提升行动已发布能耗、污染物排放等重要标准168项,明确了老旧设备淘汰的生态环境红线。在消费品领域,一级能效成为家电以旧换新的核心门槛,显著推动了进入消费市场的产品向高效节能转型。
财政政策的精准发力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动力。中央财政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加大对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以“绿色溢价”倒逼企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治污”。
从产业转型看,设备更新驱动源头减排
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已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2025年1月—8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3.9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政策拉动效应。
传统制造业通过设备更新实现了治污效能与生产效益的双重提升。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通过更新高效余热回收系统、超低排放设备和VOCs治理设施,不仅降低了能耗,也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这正是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的体现。
能源结构的清洁低碳转型也在加速推进。电力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推广超超临界机组提升发电效率;新能源领域通过设备迭代持续提升发电效率。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22.4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率达60.8%,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绿色消费看,以旧换新引领低碳生活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也从终端减少了生活源污染排放。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3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手机等数码产品领域,引导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在政策带动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效节能产品,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大幅提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促进了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汽车、家电等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两万亿元。这种结构性的消费变化,从源头上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从循环体系看,构建起资源再生利用闭环
“两新”政策的深入实施,推动了废旧物资从“无用垃圾”向“绿色资源”的转变,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新路径,是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一环。
规范化回收网络正逐步成型。通过培育专业回收企业、创新回收模式,实现了对废旧设备与消费品的高效处置。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回收设施1.1万余个,提升了回收体系的覆盖率和效率。
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加速崛起。从废旧家电中回收金属材料,从退役动力电池中提取有价元素,既缓解了资源约束压力,又减少了固废污染。再制造产业也迎来发展机遇,通过专业化修复改造,使退役设备性能恢复甚至提升,资源消耗较新品大幅减少,成为循环经济的新增长点。
从政策协同到实践落地,从产业减排到消费减碳,“两新”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经济发展的绿色底色。未来,通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优化市场机制,“两新”政策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为持久的动力,绘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图景。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