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辐射乡村,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单位。推进美丽县域建设,是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开展美丽县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当前,我国县城数量虽然数以千计,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存在短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保护配套资金不足,环境公共服务供给不够,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工作遵循,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的要求落实落细到县域层级的具体实践中,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扎实推进美丽县域建设。
一是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锚定县域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治理美、生活美的多维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为本、绿色崛起的美丽县域建设之路。我国各县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背景、功能定位等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美丽县域建设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而需坚持“一县一策”,做到有的放矢。深入研究学习“两山”理论实践经验,树牢生态环境规划先行意识,加强美丽县域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中国县域示范样板。依托县域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构建县域绿色经济体系,显著增强县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形态,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美丽县域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相互赋能。支持优质绿色金融服务向县域下沉,建立多元化县域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创新美丽县域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和激励政策,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的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接续投入,为美丽县域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调联动共谋美丽县域建设“一盘棋”,推动县域发展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聚焦本县特色元素,出台配套的美丽县域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意见、技术指南等指导性和实操性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美丽县域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紧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工匠精神做好县域绿色规划设计,提升县城空间功能与布局合理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共同富裕的美丽县域建设新格局,以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态环境增强县城人口聚集力和人才吸引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挖掘县域特有文化、区域特征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中的生态元素,使其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保持一致,不断丰富新时代美丽县域建设的文化内涵。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力度,引导县域企业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开展生态环境科创行动,持续培育壮大美丽县域建设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是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美丽县域建设的行动指南,着力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县域生态环境队伍专业培训工程,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动县域层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协同开展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等领域治理。探索引进县域“环保管家”公共服务,为县域生态环境“把脉问诊”,高质量开展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评估工作,推动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产业化。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契机,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提级扩能,促进县域环境公共服务能力更好与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积极培育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动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根基。
作者单位: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