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省派驻机构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9-30 23:09:48 浏览()次

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是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垂管改革以来,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部门针对省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干部交流、测管协同、资源配置等问题短板,建立人才互通、测管互动、设施互用机制,使地方与省派驻机构实现了“双向奔赴”。

打通人才交流通道,让人才资源互通

为培养生态环保“多面手”,广元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人才资源互通。

一是畅通横向交流渠道。出台《年轻干部培养管理八条措施》《县区生态环境局人员顶岗培训管理制度》《借调(外派)人员管理办法》,打通人员交流通道。省派驻广元监测中心站两名科级干部调任市生态环境局直属事业单位主任职务,1名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引进的研究生到监测中心站锻炼,让人才在双向交流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同时,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有11名干部被推荐到系统外任职,打破了垂管部门干部只能在内部循环的状态。

二是突破纵向选拔瓶颈。出台《干部选拔任用分析研判和动议工作办法》,规范系统内干部队伍的统一管理和监督。采取“上挂”方式,分批选派县区生态环境局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监测站跟班学或挂职锻炼,遴选6名县区监测站优秀干部到省派驻广元市监测站工作,选派7名业务骨干到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顶岗锻炼,提升业务能力和丰富阅历。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实施市县生态环境队伍专业培训工程,连续3年举办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专题培训生态环保干部120余名。结合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开展集中培训、专题轮训、跟岗学、蹲点指导,专项培训县区监测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实行新招聘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到市监测站跟班学制度,帮助其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参加省级大比武活动,以赛促练,锤炼实战能力。

提升支撑服务质效,让监测管理互动

机构改革不仅是“改头换面”,还要有“脱胎换骨”,才能充分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广元持续做好垂改“后半篇”文章,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打基础、促提升、上水平。

一是全面提升业务能力。针对环境监测新标准、采样技术、仪器设备操作、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和应急监测等问题,市、县区坚持常态化强化学培训,不断提升“测得准”“说得清”业务能力水平,更好支撑环境质量考核和污染防治管理要求。目前,广元监测站具备涉及水、大气、土壤、声、生态等环境要素共369项检验检测能力,在全省率先取得水生态监测资质。省派驻广元监测站班子“一对一”帮扶指导县区监测站恢复达标建设的监测能力,已陆续资质扩项30余项,使县区监测业务外委由2020年的8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30%以下。

二是深化测管协同。为切实解决测管协同中存在的“中梗阻”问题,坚持机制共建、问题共商、现场共查,深化测管协同机制,推动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先后完成地方350余家企业测管协同和执法监测,为20余件行政处罚案件提供监测数据证据。选派业务骨干赴河北省参加生态环境部2024年第一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在交流学中提升能力本领。

三是有效支撑管理需求。成立技术团队,主动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上门式”监测服务,为用好水环境质量“ABCD”分级分类精细管理提供支撑。主动承接重点流域水生态调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每日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信息发布,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建成环境智慧监测应急指挥平台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跨省应急监测信息共享协议,有效服务地方生态环境管理。

深化资源优化配置,让公共设施互用

一是监测能力同步提升。广元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协调,把7个县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由股级全部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等渠道先后招录专业人员23名,有效解决了县区监测队伍与肩负任务不匹配问题。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县区监测站能力提升项目,配备各类监测仪器设备300余台(套),市县新增、更新监测业务车辆12台,监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地方经费足额保障。市级财政将每年120万元市级监测事权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省派驻广元监测站涉及的职工基础绩效奖等300多万元人员经费,地方财政予以足额保障。

三是重点工作一体推动。实行党建阅览室、职工食堂共建共享,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共推。共同开展党群活动、廉政教育,共同参加知识竞赛,实现聚合力、增动力、添活力。

作者单位:张厚美、刘娟,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罗来柏,四川省广元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