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核安全监管思维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12-21 12:35:56 浏览()次

发展与安全是新时代的主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四个伟大”,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新时代核电发展与安全的几点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了30次,“环境”出现了26次,“生态环境”出现了7次,核(电)有关内容出现了3次。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三大重要主题。

发展和利用核电,是能源安全的现实需要。核能作为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在能源安全中不可或缺。核电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首先,提高了能源供给能力,改善了能源结构;其次,优化电力负荷中心能源需求量集中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矛盾;第三,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能源抗风险能力。核电发展转型中,除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会遇到的困难,还伴随着国际局势、疫情等客观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源市场也正遭受冲击,如何确保安全规避风险也是摆在发展与安全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多年的核安全监管历程和国际实践经验也表明,核安全与核能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核电是现代高科技密集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度赋能核电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核电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初露头角,核电核安全设备设计和制造企业立足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现状、科技创新能力情况,正在集中力量突破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装备,推动核电优化升级技术,促进新一代核电技术转型。以运行需求为导向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智能化技术的仪器控制系统测试研发,厂内关键设备监测诊断,已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应用。这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将成为今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核电技术要想实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监管部门亟需提前做好保障,确保同时占领核安全政策技术领域制高点。带动核电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

保障核安全就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客观上要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指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将带动上、中、下整个产业链受益,目前上游对外依存度较高,中下游需求保持强劲势头,特别是将带动位于核电产业链中游的核电设备设计和制造产业升级。其中,核安全设备及其反应堆保护系统对核设施采取充分的预防、保护、缓解和监管等安全措施,是核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核安全设备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禀赋又是确保安全功能稳定运行、确保民用核设施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伴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在核设施中使用的执行核安全功能的设备质量提升,在可控可靠可信性等方面具备较强产业升级带动能力。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头雁”型驱动力量,将在建设现代核电产业体系中,深度赋能核电设备实体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障核安全就是保障安全与绿色低碳发展。核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选项。作为一种低排放、高效率的新型能源,具有安全友好、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等多重优势,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严格监管、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核电实现了安全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统一,在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优化布局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核电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3台,在建核电机组23台,在建机组数全球第一。今年已核准10台核电机组。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加快扩大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至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发电量也将大幅增加。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二是核电安全运营业绩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我国核电发电量407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1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2亿吨。在运核电机组从未发生过二级及以上运行事件,主要运行参数位居世界平均值,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核电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并立足自主创新,我国目前已掌握“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同时也在积极研发小型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核能系统,部分堆型基本具备试验示范条件。四是装备制造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基本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国家之一。五是核电“走出去”取得新成效。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加大沿线国家核能合作布局,合作开发第三国市场取得积极进展,正在形成全方位合作格局,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核安全对核电产业提供底线保障。对内是保障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的底线要求,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基本保障,带动上下游诸多产业的发展和外贸结构合理化;对外,为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广阔平台、强化示范引领、深化对外关系,在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中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保障核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从实现覆盖多技术多堆型应用的国产自主创新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到跳出硅基半导体芯片,基于FPGA(场效应可编程门阵列) 的新技术首台套反应堆保护系统,实现了芯片整体构造的简化与性能提升。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相关技术在未来的潜在发展方向,对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近年来,为有效确保“国之重器”质量安全,通过开展行业调研、梳理各方位问题、优化全流程监管,实现强化全链条保障。着眼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各类活动全产业链,全面梳理原材料、零配件、整机集成、检验测试各环节受疫情影响情况,主动协调沟通,积极靠前服务,帮助企业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消除“卡点”,修复和完善供应链、市场链、配套链,扫清阻碍核企业复工复产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帮助企业尽快恢复和释放产能等方面,已经持续作出了努力。后续,将根据二十大精神要求,进一步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创新核安全监管思维的几点对策建议

二十大报告对于我们用好矛盾的运动转化规律,用好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的眼光和系统思维,将核安全放在整体国家安全体系框架中,思考、研究和实施恰如其分的核安全政策技术路线,提出了新时代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应该把握好新时代核安全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几点关系。

一是充分认识核安全本质上是确保国家对核行业微观经济主体进行核安全方面的规范与制约。通过严格、积极的研究型监管发现问题,例如采取独立验证等活动推进对新技术首台套核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的考验和突破,进而保障国家核安全,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充分认识做好核安全工作与优化能源利用、工业科技创新以及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承认矛盾的运动本质,进而深刻认识监督技术带动核电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以在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引领新动能。其次,通过研究各种宏观政策、实施精准的微观政策,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例如,在传统硅基芯片和场效应门阵列等替代技术之间进行高效率动能转换,深入研究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把握监管规律,追求质量高线,实现精准决策,推动核心技术弯道超车,扎实走好高新技术引领、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三是充分协调核安全、生态环境与经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充分利用好机构改革契机,通过机构重组,深化融合等方式冲破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理顺监管体制机制,有效提升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