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5-12 11:38:07 浏览()次

在生态环境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土壤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要从根本上保障人居环境安全,需要强化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确保企业用地不再新增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防治关键在预防。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长。人民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赫山某地块曾是武汉农药厂厂区,土地污染情况严重。2006年出售给地产商后,在开发过程中导致工人中毒倒地昏迷,地块随即被收回并赔偿地产商1.2亿元。2011年起,武汉市环保、规划等多部门联合专业机构前后斥资2.8亿元,历时3年对这一地块进行修复,治理投入的资金远高于污染企业多年的税收。2014年,这一地块“解毒”后以14.4亿元被售出,相较于前两年出售的附近地块,虽然它位置更好,但均价更低。

由此可见,土壤一旦被污染,不仅修复难度大,而且成本很高。等到土壤污染了再来治理,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不仅如此,由于公众对土壤污染问题非常敏感,污染地块周边区域的土地价格、商业价值甚至城市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在重新开发利用时很可能贬值。因此,强化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确保企业用地不再新增土壤污染,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不仅是武汉,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工业企业腾退土地都急需修复。据测算,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土壤修复给企业甚至当地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鉴于此,“治已病”更要“防未病”,在修复存量污染土壤的同时,更要做好源头防控,确保企业用地不再新增土壤污染。

做好土壤污染防范,首先要把住准入关。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依法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从源头避免不合理的建设项目落地,有效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以往,对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开展。鉴于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时间不长,且专业性较强,要强化对环评人员的培训,尽快提升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水平。

及时排查并治理现有企业存在的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才能不留后患。2021年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对重点监管企业开展了首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排查结果显示,近七成企业或多或少存在土壤污染隐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各地要增加投入,加快土壤污染治理进程。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帮扶,推动企业尽快完成问题整改。

对于敷衍排查、拖延整改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处罚,夯实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由于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停产或搬迁后,并未对遗留污染进行治理,留下了很多无主污染地块,给当地留下了沉重的负担。鉴于此,要将“谁污染、谁治理”落到实处,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开展环境损害赔偿,使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

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更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在及时治理已有污染的同时,尽早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和加重,可以大大降低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成本,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之举。政府和企业要携手合作,切实筑牢土壤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