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听惯了“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眼泪”的你,是否知道当地水价是多少?自己一年用了多少水?冲马桶用的是不是自来水呢?事实上,不少人并不清楚。日复一日地“哗啦啦”中,流走的可能不只是宝贵的水资源,还有在便捷的现代生活中日渐淡漠的节水意识。
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洗脸抹洗面奶的时候,水龙头一直开着;洗完菜拿走菜盆后,水龙头还一直在流水;洗澡前,放水调试水温时水哗哗地流走……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达到412立方米。可当我们觉察流水的匆匆,却发现“流水廉价,节水麻烦”。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许多当代人而言,自来水“随手可得”,水价也“不痛不痒”,随手扔掉的“半瓶饮料”的钱,都可能让水龙头哗啦啦流一星期了。越来越“易得”的水资源,难免滋生越来越“无意识”的浪费。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水价形成机制并非全成本水价,工程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纳入水价考虑范围,居民用水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很低。这背后是有关部门通过各种调控方式,维持群众生活用水的较低价格。正是有这样的惠民举措,才让更多生活困难的群众不会为水发愁,即使是华北这样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受水地区,群众也没有“望水兴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达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4亿人。
但水价低不代表水资源不珍贵。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每个人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国家节水行动”之中。
从个人来说,参与节水行动只需“举手之劳”,每次用水时水龙头少拧一点,让水流更细一些;水管之下,多放一个盆,用过的水尽可能“二次循环”利用起来。对相关部门来说,应持续推进再生水入户,不断提高家庭再生水使用比重。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成为节水的“大坝”。
原标题:如能“滴滴答”何必“哗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