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抓共管,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4-30 13:17:25 浏览()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当前,破坏山水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违规采砂采石、滥采乱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查处了一系列破坏自然生态的违法问题,但相关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仍屡禁不止。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就发现了一批典型案例。一些地方重发展轻保护,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例如,山西焦煤集团斜沟煤矿大肆削山平坡,大幅度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广西凤山县良利采石场在凤山岩溶地质公园三级保护区内违规采矿,生态破坏严重。

  再比如,自然资源部近日公开通报了长江黄河沿线14起重大典型违法采矿案件,涉及全国14个省(自治区)。类似问题也曾出现在秦岭地区。根据2016年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情况,区域270多处矿山开采点中,60%以上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生态破坏面积达到3500余公顷。

  滥采乱挖给经营者带来了暴利,却给生态环境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大肆开采之后,山体被严重破坏,一些山头甚至被削平。失去了植被的覆盖,山体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风险加剧,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等污染使附近村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毁掉一座山就永远少了这样一座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再滥采乱挖不仅要问责,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漓江考察时说的这番话,指出了自然生态的巨大价值和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求对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不能姑息纵容。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山一水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敬畏、尊重和爱护之心。要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首先就是要做好保护工作。如果破坏了再去修复,不光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修复得再好,也恢复不到原样。

  因为滥采乱挖,一些被破坏山体的坡度接近90度,生态修复施工难度大,由于缺少土层,植被成活更不易。对于地方来说,巨额投资更是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的“拦路虎”。据公开报道,河北三河近年分期启动共22平方公里的东部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总投资高达80亿元;镇江市新区管委会耗资2.3亿元、历时10年,才完成辖区29个废弃矿山宕口的修复。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很多被破坏的山体至今未能开展修复工作。裸露的山体仿佛一道道伤疤,在提醒人们,这是对大自然的欠账。

  对此,我们要深入推进生态修复,优化生态系统,让大地重现绿水青山。一方面,要杜绝违法开采行为,从源头防止生态破坏问题。目前,滥采乱挖的行为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对明显违规的项目视而不见,还试图通过调整规划等方式,使违规项目合规,甚至还有地方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的行为“放水”,旧账未还又添新账。另一方面,要加大修复力度。谁欠的账,谁就应该负责,不能再留给后人。在想方设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对于现在的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要及时做好修复,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当前,各地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废弃矿山变身生态公园,成为百姓休憩娱乐的场所。但是,没有修复的仍然很多。比如,江西新余近年关闭矿山55座,但开展修复的只有9座,而且存在“生态修复打折扣、验收工作走过场”的问题,生态复绿不见绿。

  保护山水生态,最终的落脚点是人。如何对待山水,说到底是发展观、政绩观的问题。各地要彻底改变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