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2-23 11:49:56 浏览()次

  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如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坐标上标记一个刻度,“十三五”时期的5年,无疑是令人难忘的。

  回望过去5年,各地各部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攻坚克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年治污攻坚,寄托了人民的殷殷期待,体现了中央的战略擘画,站位更高,方向更明,决心更大。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加大力度,采取有力举措予以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反复被提及,重如千钧;“主要矛盾”被重新阐述,定位精准。

  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

  新认识引领新实践,新部署体现新要求。

  5年时间,从管理理念到制度设计,从法律法规到重点任务,处处体现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这一核心要义。

  管理理念发生改变。“十三五”开局,环境质量改善纳入“十三五”环保规划中的考核目标,不仅看排放总量削减了多少、污染物浓度下降了多少,更要看蓝天数有多少、繁星有多少。

  从强调总量控制到突出环境质量改善,从“看数据”到“重感受”,考核指标的变化,重中之重就是要使环境质量的改善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治污重点更加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发布。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纳入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等成为一系列法律制度中的“关键词”。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办法深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为治污攻坚、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

  强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年时间,各部门、各省市攻坚克难,以讲政治的高度推动问题解决。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连续4年组织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连续 3 年发布实施意见,统一预警启动标准。

  截至2020年12月2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区域三大重点区域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共计100天,比2015年同期减少631天,减少幅度达86.3%。

  ——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全国10638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截至2019年底,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水源地累计完成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改,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开展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首要标准。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

  5年时间,一大批长期影响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具体问题得到解决。

  在广东,汕头市“四大班子”成员住到练江边上,通过与老百姓住在一起,体会老百姓的环境疾苦,加速解决污染问题。曾经“黑臭”的练江,水质呈现好转态势。

  在辽宁,沈阳市祝家污泥处置项目妥善处理2007年以来堆存的150万吨含水污泥。项目从“大乱”到“大治”,已经由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工程演变成为宜居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

  在安徽,马鞍山市把长江大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发展、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责任,把点位问题整治与回应市民关切、增强群众获得感结合起来。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长江沿岸发生美丽蝶变。

  ……

  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

  这些变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放过群众身边的小事

  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不放过“小事”,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污染”,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着力点。

  不放过群众身边的小事,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受理转办群众环境举报17.9万余件,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约15万个;第二轮第一、二批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环境举报约2.9万余件。

  在上海,一位老人曾向督察组反映小区某处堆放湿垃圾,臭味弥漫。问题接办后,只用3天时间问题就得到妥善处置。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一连寄出5封感谢信。

  在陕西,群众反映小区楼下餐饮店气味难闻连夜得到解决。群众纷纷表示,环保工作温暖了他们,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新时代人民公仆的新形象。

  在西藏,拉萨市两个社区分别向督察组反映道路积水、扬尘污染和噪声污染的问题,都得到妥善处理。社区居民向督察组送来了写有“人民群众好卫士、安静生活保护神”“心系群众生活、保护人居环境”字样的两面锦旗。

  ……

  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农村累计完成散煤治理2500万户左右。

  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部把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大事、第一原则,建立清洁取暖保障问题驻点核实督办机制,密切关注涉及供暖保障方面的信访投诉、网络舆情等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入户抽查、核查。

  不放过群众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就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

  推动信访投诉机制改革,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实现了信、访、网、电、微等各渠道,信访、投诉举报等各业务类型,登记、转办、处理、回复等各流程“一网整合、一网办理”。

  数据显示,2020年生态环境部接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43.0万件,按期办结率100%。

  改革过程中,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实践出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如山东打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核查成效—分析研判—集中治理”全链条闭环工作体系;辽宁明确环境信访工作首接、首转、首办责任和监督检查、考核通报等工作措施;广西以实行一项制度、打造一个窗口、加强一支队伍、解决一批问题、守护一方平安的“五个一”为抓手,推动信访投诉工作提质增效。

  “不是一场雨,而是一股持续不断的涓涓细流,浸润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生态环境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正如网友的评价,5年时间,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前所未有。

  过往可赞。“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这5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

  未来可期。“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下同心、勠力攻坚,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