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甘肃省政府按照国务院安排部署,开展了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以下简称“一污普”),2017年,开展了甘肃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以下简称“二污普”)。这十年间,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以及污染源类型、规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两次普查的数据成果,对比分析了这十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以期为科学制定甘肃省“十四五”环境规划、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全面推进污染物减排等方面提供支撑。
经济发展情况
这十年,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相较“一污普”,“二污普”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由2707.41亿元增加到了7459.9亿元,增幅达到了176%;产业结构比重方面,第一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下降了2.9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第二产业比重由47.25%调整为34.34%,下降了12.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38.31%提升到54.13%,上升了15.8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这十年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这十年来,甘肃省节约用水有效开展,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提升,水耗强度与能耗强度不断降低。相较“一污普”,“二污普”时期全省用水量由123.1亿立方米下降至116.1亿立方米,降低了5.69%;人均用水量由470.4立方米降至442立方米,下降了6.04%;单位GDP用水量由454.68立方米/万元下降至155.63立方米/万元,降幅达65.77%。能源消耗总量由5031.35万吨标准煤增至7538.33万吨标准煤,增长49.83%;清洁能源占比从16.13%上升到26.99%,上升了10.8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从1.8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1.01吨标准煤/万元,降幅达45.62%。由此可见,甘肃省虽然能源消耗总量增大,但能耗结构中清洁能源使用比重也在增大,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污染源普查情况
从普查对象数量来看,甘肃省工农产业增加,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稳步跟进。工业源方面,相较于“一污普”,“二污普”时期工业企业数量由7603家增加到9574家,增长率为25.92%。农业源方面,畜禽规模养殖场由1539家增加到4220家,增幅为174.20%;畜禽养殖数量(猪当量折算)从369.97万头增加到1419.9万头,增幅为283.78%。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方面,总数从58个增加到382个,增幅为558.62%。其中,污水处理厂由27家变为239家,增幅达785%;垃圾处理厂由29家变为121家,增幅为317%;危废处理厂由2家变为22家,增长10倍。总体来看,这十年间,甘肃省在持续推动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尤其是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方面的建设力度。
工业企业治污能力提升,去除效率提高。相对于“一污普”,“二污普”期间,工业企业产生的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均有所提升,化学需氧量去除率持平,其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去除率分别提升53.42%和3%。
“二污普”期间,工业企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的产生量相比“一污普”均大幅下降,分别下降74.20%、92.33%和90.82%。侧面反映出过去十年间甘肃省废水重点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企业数量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削减。
工业企业的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明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相比“一污普”大幅下降,其中二氧化硫下降80.27%,氮氧化物下降31.64%。
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区域大气环境改善明显。2007年,甘肃省嘉峪关市、平凉市、酒泉市、定西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余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2017年,全省14个市州平均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为4.7,优良天气率为85.4%。
水污染治理成效显现,地表水质改善显著。2007年全省监测的30条河段中,按功能区达标的河段有14个,达标率为46.67%。2017年有66个断面达到功能类别要求,水质优良比例为97.0%。
总结和建议
总体来看,相较“一污普”,“二污普”期间的成果反映了甘肃省十年间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效果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环境质量改善显著。由此坚定了甘肃省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解决。
尽管过去十年来甘肃省主要废气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但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偏高,且重点行业、主要地区的污染物去除率普遍偏低。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较大,机动车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部分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高,但综合利用率普遍较低,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因此,建议以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抓手,以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目的,坚持提高企业端清洁生产水平,按照节水节能、减污增效双推进的思路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坚持生态先行、疏堵结合,严格养殖准入门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放管理,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处理处置能力。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提升新车污染防治技术水平,规范用车环保监管、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监管,大力降低机动车单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强尾矿、冶炼废渣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能力,拓展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