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工作不仅要求极强的专业性,还要求有敏锐的判断力。现场的一丝不对劲,都逃不过督察人员的眼睛。近日,中央第三生态环保督察组第一现场小组,3次去往同一个点位,有勇有谋、斗智斗勇,最终依靠职业“嗅觉”查实了现场问题。
第一次:9月9日18点20分
督察方式:明查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浙江某地,已结束了白天大部分的线索现场核实工作,第一现场小组一行3人驱车前往最后一个点位。
线索显示,由于园区内雨、污水管网破损严重,导致地下水污染。前期调研发现,园区管委会对这一问题并不重视,仅仅只是建了几个污水收集井了事。督察人员首先到园区进行查看,发现这个园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一些基建工作,但当问及“有没有做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破损的雨、污水管网是否进行完善改进”“有没有从源头查找问题进行彻底整改”等问题时,园区相关负责人却支支吾吾,对相关工作三缄其口。
督察人员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我们去园区附近的集污井看看。”
离周边河道一路之隔的1号集污井,也是园区原有的雨水井,用于收集园区清下水及被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取水样时,立刻就闻到一股强烈的化工废水气味。园区负责人解释这条管道已被完全封死,污水泵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绝对不会排入外环境。督察人员将样品送检,同时让园区再根据提出的问题补充书面材料。
“园区只有3座集污井,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很有可能大量污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收集处理。”督察人员判断。
第二次:9月11日上午9点抵达现场
督察方式:暗查
“从百姓口里获得情报”
第二天,调阅园区资料。当晚,当地有降雨。
“下雨正是暴露问题的好时机,按照这个园区目前收集处理污水的方式,大雨一定会导致污水处理压力陡增。我们明天一早去暗访,查它个水落石出。”督察人员灵光一闪。
第三天一早,3人再到现场暗访。沿着河岸排查,果然有异样。鹅卵石低洼缝隙中残留的河水颜色呈黄色,与清澈的河水差别明显。低头再闻,有刺鼻气味,与在园区集污井中闻到的气味一样。
督察人员到河边暗访取样。
“有猫腻,附近肯定有排污管。”督察人员操作无人机,沿着河岸飞,但并没有明显发现。
此时,一名中年男子正弯腰在河边捡石头,听说督察人员在找排污管。他指向河中心说:“就在那个位置,但现在水位高,根本看不到。”
大家低头一看,脚下有刺鼻味道的小坑正好与中年男子手指的方向距离不远。
中年男子说,早上7点左右,上游水库每天会放水,放水前河水中心水面最低,“如果7点之前来这里的话,你们就能看到那根管子。”
督察人员决定,明天一早再来。
第三次:9月12日早晨6点30分抵达现场
督察方式:晨查
“水落石出,拼出完整证据链”
第二天早晨6点半到达现场,河水还未上涨。督察人员换上齐膝的筒靴,踩入河水中。
河底地势高低不平,遍布光滑的鹅卵石,深一脚浅一脚,一不注意河水就会灌进靴子。”督察人员说,“但顾不上那么多了。”河水灌满大家的筒靴,整个裤管湿透了。
“快看,就在那儿。”一行人果然看见,河水中心的排污管暴露出来。拍照取证,固定证据。
再回到园区,此刻的督察下沉小组手握充分证据,胸有成竹。他们要求闻讯赶到的园区工作人员打开1号集污井,果然发现里面有一个充气橡皮气囊.“这是做什么的?和我们在河道里看到的排污管有什么关系?”督察人员问。
“这是用来堵住污水的,充满气可以防止污水通过你们看到的排污管流进河里。但如果水量太大,实在存不下,就会放掉一些气,让污水往外排一点。”园区工作人员毫无准备,根本想不到督察组杀了一个“回马枪”,而且直奔要害,只能实话实说。
同时督察人员还发现,1号集污井内还增加了一个抽水泵,这是第一次来现场没有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近日的降雨给污水处理带来极大压力,园区想在督察组下沉期间,尽可能地把污水抽到污水处理厂,但现有的抽水能力还是让他们选择了外排废水。
“我们能发现并证实这个问题,其实很偶然,如果没有这场大雨,在短短的几天下沉督察时间里查实这个问题很难。”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督察人员足够专注,敢于质疑,善于查证,所以容易被忽略的偶然,他们也不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