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乎乎的月饼为何倒进垃圾桶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9-06 17:34:59 浏览()次

  近日,一位网友发帖称,目睹了一家生鲜超市将当天卖不完的食物“大规模丢弃”的场面。在现场吃饭的顾客看到“这鲜肉月饼还是热的”,也在21:30之后,与很多新鲜饭菜、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顾客提出拿走或者购买都被拒绝,让人感到很浪费。

  面对网友的质疑,该超市回应称“左右为难”,对于销毁临期食品很无奈,目前已经尽力止损了。也有网友支持这一做法,认为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考虑,销毁是正确的,也是最优解——现场加工熟食过了质保时间,如果赠送流浪汉,一旦出任何问题,照样要由超市负全责。

  尽管销毁临期和过期食品是食品加工业和商店的尽责做法,但这样的方式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暴殄天物。事实上,这种做法并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并非一些食品生产者和加工者所独有,而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就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为此深感痛心。

  根据FAO的统计,全球生产的粮食中有三分之一不是损失就是浪费了,这些进入垃圾桶的食物足以养活全球挨饿和缺少食物的10亿人。粮食损失和浪费也是对用于生产粮食的劳动力、水、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滥用。此外,这些被抛弃的食物在腐烂分解过程中,还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粮食损失和浪费贯穿于从最初的农业生产到最终的家庭消费的整个供应链,并且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新鲜的粮食产品或农产品在形状、大小和颜色方面偏离了被认为是最优的外形和新鲜度,在分拣过程中就会被从供应链中移除;接近或超过“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通常会被零售商和消费者丢弃;从家庭厨房到餐饮机构都有大量有益健康的可食用食品未被利用等。

  现在的还是热乎乎的月饼就是被视为超过了“最佳食用日期”而倒进了垃圾桶。面对粮食损失和浪费,FAO坚持不懈地呼吁全球各国,用一切办法减少浪费,并且应当让所有人认识、感恩和尊重粮食的价值。在这个方面,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也受到FAO的赞扬,如丹麦。

  丹麦研究人员认为,买临近保质期的食物不仅更划算,而且对健康并无损害。同时,政府和立法应允许一些企业销售超过最迟销售日期的食品(过期食品或剩余食品)。实际上,丹麦有很多家这样专售过期食品的超市或商店。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FAO的支持。FAO建议,各国政府应当加大实施旨在减少食物浪费的立法。立法者可以颁布更清晰、更灵活的准则、指令和法规,以允许和促使人们食用临期、到期,甚至稍稍过期的食品,只要不损害健康。

  另一方面,就是量入为出,减少食品的生产。丹麦和一些欧洲国家,如英国,也充分利用了信息时代的通讯特征,电讯运营商提供了不少方便饥饿和贫穷人群获得剩余食物的手机APP。在这些应对措施下,丹麦在过去5年里,减少了25%的食物浪费。同样,英国也减少21%的食物浪费量。

  其实,前面那家超市在回应中提出,从源头止损是避免浪费的最好方式,需要量出为入地加工销售食品,在订货量和实际购买量方面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

  另外,基于健康的标准,食品卫生部门也应当基于卫生学、营养学和毒理学方面的科学依据来制定政策,明确哪些食品临期或稍稍过期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能食用的。而且,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快捷和便利,建立各地甚至全国性的网络平台以及手机APP,随时发布何地何处的商家有哪些临期、稍稍过期但可食用的食品,供人们免费获取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