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高校和校内社团为大学生策划了一系列假期志愿服务。有的志愿服务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受益良多,但也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怎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才有吸引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喜欢参加环保类的志愿服务活动,54.1%的受访者喜欢参加社区服务类的志愿活动,73.3%的受访者觉得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组织应该注重社会意义。
东南大学大三学生顾辉(化名)报名参加了美丽中国的志愿支教活动,“对于报名者的筛选非常严格,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志愿项目”。
在顾辉看来,做志愿活动首先是有了看问题的新视角,“我在志愿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当地人,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耐心和毅力。参加这个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更有责任心了。我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
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喜欢参加环保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宣传,54.1%的受访者喜欢参加社区服务类志愿服务活动,44.1%的受访者喜欢参加基础教育类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支教和科普。
西安某高校博物馆专业大四学生韩悦(化名)介绍,她所在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西安博物馆签定了协议,每年开学后通过学校相关组织招募学生。初步面试之后,被录用的学生在学校参加培训,看讲解稿,由参加过这个志愿服务的高年级学生带着去学习如何讲解。熟悉讲解稿之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会对志愿者再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还要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就是看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有自己的理解,也要保证理解的准确性”。
顾辉感觉,现在大学生的公益心比较强,愿意去支教的人也很多,但是如果做得不好,就可能给孩子们错误的引导。“有些人为了学校要求的志愿时长去做志愿活动,其实对谁都没有好处,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
“目前志愿活动的宣传不太到位,很多人想参加,但是不知道如何参与。”顾辉说,以大学生支教为例,“我觉得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上面存在问题,有的活动课程设置不完善,志愿者也只是偶尔去一次,没有连贯性,意义不大”。
调查中,73.3%的受访者觉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应该注重社会意义,53.3%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规范性,52.9%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让参与者有收获。
顾辉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强制规定大学生的志愿时长,可以让做过志愿活动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志愿服务经历和收获,多给大家一些正面的反馈,让大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进行志愿服务。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40.3%,80后占41.8%,70后占11.1%,60后占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