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是新年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周宗云以执法一小组普通人员身份随队到企业开展执法。这是该局适应环保垂改新体制,实行执法“求变破弊提质增效”新举措的一项行动。
取消“区域到中队、人员相对固定”执法模式
之前,县管体制下,分局班子围着“领导统揽”转,执法听汇报、看材料,穷于“二传手“,“务虚”多,一线少。环保垂改后,分局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领导班子角色向普通执法者身份转变。周宗云介绍说,譬如分局班子成员随组执法,就是变务虚为务实、增强执法质效的举措。
连日来,班子6名成员融入执法小组,深入山南、花岗、三河、丰乐、官亭、桃花工业区执法,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面对面,交流提高在实践”的务实感,拉近企业距离,方便企业办事,融洽营商环境。
同时在当地企业负责人眼里,新年后执法人员面孔有些生,原来是执法队员“换防”了。
之前,为便于执法和责任明确,该局采用“区域到中队、人员相对固定”执法模式,全县划为东、西、中、工业园区4个片区,对应4个监察中队执法,一度很有成效。但久而久之,企业与执法人员熟了,时有“友情违法”现象,执法尺度“放宽”了,执法力度“透支”了。
“换防”后,片区划定取消了,人员进行了重组,6个执法小组由局统筹安排,建立“三清单、两共享、一对接”机制,加强执法衔接。除重要事项和法定程序外,执法小组享有一般及简易程序的现场“处置权”,排除人情干扰。
一位企业老总称:“现在想托人情也不知找谁了。”
环境监管及污染防治“神经末梢”不能添“堵”
“上派镇生态环保站吗?请明天派人参加县分局在你辖区企业的环境执法,今年起县局乡镇将联合执法了……”
接到电话,站负责人立即向镇分管领导张学东汇报。第二天一早,张学东带领环保站人员与县局执法组在企业会合。
原来,几年前,肥西县为解决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经过努力,建立健全了乡镇环保站,县局在乡镇有了“腿”,执法工作顺畅多了,效率也高了。
但2020年底,在完成环保垂改体制后,乡镇环保站被“丢”了下来,本已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又添了“堵点”。
周宗云认为,环境监管及污染防治“神经末梢”不能添“堵”,县乡(镇)联手执法才会上下通畅、捏紧执法拳头。
经过研究,该局要求,从今年起乡镇环保力量与县局编队执法,上级的生态环境督察检查、县局的执法“双随机”以及水、气、土壤、噪声、固废、应急等常规执法、单(专)项执法,乡镇环保站都参加进来,联动执法,畅通“微循环”,画好基层环境执法污染防治“最大圆心轴”,形成乡镇与县局执法工作优势互补新格局。
一天下来,周宗云和张学东有着同样的体会:乡镇熟悉企业、易于协调、处事经验丰富、工作方法灵活的优势不可替代;同时县局执法力量、专业、装备等优势,正好补了乡镇短板,优势互补形成了环境执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