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野生马鹿摆脱濒危状态背后的秘密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27 23:34:14 浏览()次

  

  经过多年严格保护,生活在西藏类乌齐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野生马鹿总数已达8000余头。图为被向秋拉姆召唤过来进食的野生马鹿。原二军摄

  

  图为向秋拉姆在草场上放了一些盐巴和元根,呼唤野生马鹿前来进食。 原二军摄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曾一度认为野生西藏马鹿已经灭绝。但在位于藏东的昌都市类乌齐县,在当地群众的大力保护下,这里的马鹿从最初的数百只增加到目前的8000余只,类乌齐也成为我国拥有最大马鹿群体的县份

  中国环境报记者原二军

  10月末的那登通草原已经是一片苍黄,只能没过脚跟的牧草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山脚下,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深黄色的毯子。年近六旬的藏族老阿妈向秋拉姆手里拿着盐巴,站在草地中间,向着远方发出“啧儿、啧儿”的呼叫声,不一会儿,数十只马鹿从远方飞奔而来,围住了向秋拉姆。

  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的那登通草原海拔高达4000米,目前我国最大的马鹿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生活在保护区里的野生西藏马鹿总数已达8000余头。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特有物种,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西藏马鹿曾一度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而国际上甚至认为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因其濒危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西藏马鹿曾一度排在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唇鹿之前。即使在类乌齐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的1993年,这里的野生马鹿数量也仅有1000余头。

  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大规模恢复、摆脱濒危状态,这巨大的变化背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牧民们究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隐藏了哪些动人的故事?10月末的一天,记者走进了类乌齐,一探变化背后的秘密。

  西藏马鹿曾一度濒临灭绝

  由于过度猎杀,加上环境变迁、战争等原因,野生西藏马鹿一度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从类乌齐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格曲向西北方向进发,很快就进入了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这里属于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的过渡地带,和藏西地区草木不生的荒山不同,保护区内高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杉树和柏树,低矮的灌木丛覆盖住了整个山坡,放眼望去满山绿色。车行过程中,还时不时能看到盘羊、岩羊和藏猕猴等野生动物在山坡上出没。

  “由于自然环境优越,类乌齐自然保护区里分布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其中以西藏马鹿的数量最多。”类乌齐县林业局副局长拉巴次仁告诉记者。

  据了解,西藏马鹿作为马鹿的一个亚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和尼泊尔、不丹、印度锡金等地。因最初在锡金被发现,又被人们称为“锡金红鹿”,藏语称之为“夏瓦”,是西藏自治区的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西藏马鹿的体型较大,成年马鹿体重约100公斤左右,主要生活在海拔3500米~50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带,夏季一般在高山林地一带活动,冬天则下迁至避风的山谷地带。

  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现在拥有众多数量的西藏马鹿,由于其鹿茸经济价值远高于其他鹿种,曾经遭到人们的过度猎杀,再加上环境变迁、战争等原因,一度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拉巴次仁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召开的一次国际濒危动物保护会议上,西藏马鹿被认为已经绝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西藏马鹿因其极度濒危性,甚至排在了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唇鹿之前。但在上世纪70年代,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对类乌齐县进行了考察,发现这里还分布着少量的马鹿。

  关于西藏马鹿“灭绝”的相关情况,西藏野生动物专家刘务林在他所著《极度濒危的珍贵动物种群──西藏马鹿》一文中曾有过详细描述:

  “在我们1995年10月新发现西藏野生马鹿之前,最后关于它的可靠出版记录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西藏野生马鹿已被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列为‘可能灭绝’的对象。经过几十年的调查,西方学者在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地再没有见到西藏马鹿的足迹。自那以后极少听到有关西藏马鹿的消息,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它‘很可能已绝种’。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7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世界鹿类专家讨论会上,因西藏马鹿已有多年不闻消息,认为野生马鹿可能已经灭绝。”

  关于西藏马鹿到底是哪一年被重新发现,目前有多种说法。在拉巴次仁看来,专家发现在类乌齐县仍生活着少量马鹿是在上世纪70年代。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马鹿,同时让马鹿更好地生活和繁衍,1993年,经过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批准,类乌齐长毛岭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05年7月,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并更名为类乌齐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野生西藏马鹿,为什么会出现在类乌齐县呢?在拉巴次仁看来,这与类乌齐县拥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有很大关系。

  拉巴次仁介绍说,西藏马鹿属于群居动物,他们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灌木丛之间。每年夏季,它们会在高山上的丛林间活动,有时还会出现在森林的边缘地带,在较为空旷的林地里觅食。而类乌齐县地处藏东高原,这里森林密布,同时大部分的林区还保持着原始状态,因此这里成了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适合西藏马鹿的生存。

  “人鹿情深”让马鹿种群得以恢复

  在向秋拉姆的影响下,保护马鹿、尊重马鹿、爱护马鹿,已成为附近牧民约定俗成的习俗和行为

  沿着与格曲伴行的公路,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驶,记者一行来到了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长毛岭乡那登通草原。

  已是深秋季节,青青牧草已经变成了深黄色,延伸至远处的高山草甸之下。远处的山峦一改陡峭峻拔的气势,变得舒缓起来。远远望去,平缓的山丘上有数十个深褐色的斑点在移动。

  “那就是西藏马鹿,到了11月就全都到山下来了。”拉巴次仁说,要想把马鹿唤下山来,只有保护区野保员向秋拉姆能做到,只要她呼唤马鹿,马鹿就会来到她的身边。

  当年近六旬的藏族老阿妈向秋拉姆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很难想象,由于高原严寒环境的缘故,这位脸上布满深深皱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大的老人,和西藏马鹿结缘已经有40多年了。

  为了把马鹿吸引到草地上,向秋拉姆手里拿了一些盐巴和元根(西藏马鹿喜欢吃的一种类似萝卜的植物根茎),走到了围墙围起来的一大片草地的中央,然后面对马鹿所在的方向,发出了一连串的“啧儿、啧儿”的呼唤声。

  随着呼唤声的延续,远处山丘上的马鹿开始向山下的草场移动,马鹿的身影也渐渐变大,逐渐清晰起来。很快,约有20多只马鹿穿过草场围墙的缺口,直奔向秋拉姆而来。越来越近,终于可以看清马鹿的样子:全身呈黄褐色,臀部有鲜明的白色大斑,奔跑跳跃时,显得特别矫健有力。

  一大群马鹿来到向秋拉姆身边,吃着她撒在地上的盐巴和元根,如同常年生活在一起的亲人,显得非常亲切。拉巴次仁说,马鹿群和向秋拉姆非常亲近,“这个自然保护区之所以能建立起来,和她有很大的关系。”

  向秋拉姆和野生西藏马鹿结缘,缘于40多年前她救助过的一头受伤的小马鹿。由于向秋拉姆不会讲汉语,借助于拉巴次仁的翻译,记者了解到了整个故事发生的经过:

  在上世纪70年代,家住类乌齐县长毛岭乡谢通村、年仅16岁的向秋拉姆是当地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在一次巡山过程中,她在一堆石头中间发现了一只小马鹿幼仔。刚开始,她以为是母马鹿外出觅食,把小马鹿留在了这里,于是她抱着小马鹿在原地等待,但等了一个下午,也没看见母鹿的身影。眼看天就要黑了,她只好把小马鹿抱回自己家中喂养。

  把小马鹿带回家后,开始小马鹿很怕人,向秋拉姆也没什么饲养经验,但她认为,动物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自然也会亲近你。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小马鹿喂牦牛奶,一天喂3次。晚上,就和小马鹿同睡一张床。等小马鹿长大一些,能够吃青草的时候,她就带着小马鹿到山上去吃草,有时也喂一些糌粑。

  经过向秋拉姆的悉心照料,小马鹿慢慢长大了,向秋拉姆决定把小马鹿放归回大自然。尽管小马鹿回归了山林,但它仍然能记得向秋拉姆家的位置,还经常下山来到她家,看望它的救命恩人,并且还会在向秋拉姆家生活一段时间。

  冬天的类乌齐天气非常寒冷,对于野生西藏马鹿来说,这个时候是食物最匮乏的时候。被救助的小马鹿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就会来到向秋拉姆家,在这里度过寒冬。同时,小马鹿还会带着其他马鹿一起到来。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马鹿认识了向秋拉姆家的位置。而向秋拉姆也开始为马鹿准备过冬的饲草,并对受伤的马鹿进行医治。

  每年藏历的6月~7月,是母马鹿生育的高峰期。在这期间,有些刚出生的小马鹿还跟不上母鹿,或者走散,向秋拉姆就会把这些小马鹿带回家进行照顾。这些年,她救助的小马鹿越来越多。

  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部门在这里建立了西藏第一处野生马鹿自然驯化场地。

  随着马鹿数量的增多,经相关部门批准,1993年,这里成立了类乌齐长毛岭自然保护区,向秋拉姆成了一名野保员。1995年,野生动物保护站成立,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们不仅要对这里的森林进行巡护,还要查看有没有受伤的马鹿需要救助,有没有盗猎者潜入保护区。”向秋拉姆比画着说,这里还没有出现过盗猎行为。

  记者了解到,这个保护站最初仅有4个人,现在增加到了8个人,而向秋拉姆和她的丈夫、儿子都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保护马鹿很辛苦,但国家也会给我们一些补贴。”向秋拉姆说。拉巴次仁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西藏马鹿,现在政府每月给予这些保护人员1000元的补贴。

  40多年来,向秋拉姆的生活已经和保护马鹿分不开了。她说,这么多年来,虽然保护马鹿很艰辛,但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责任,自己也已经把马鹿保护站当成了自己的家,把马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即使我死了,也会让儿子继续照顾马鹿。”

  在向秋拉姆的影响下,保护马鹿、尊重马鹿、爱护马鹿,已成为附近的牧民约定俗成的习俗和行为,他们不但配合动物保护部门严防偷猎盗猎行为,在冬季草料匮乏时,还会把自家储藏的草料投放到保护区里,使马鹿能够安全过冬。拉巴次仁告诉记者,西藏马鹿数量能够快速增长,与当地民众自发的保护行为是分不开的。

  管护力度加大马鹿得到更好保护

  随着保护力度加大,野生马鹿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已经增长到8000余头

  随着野生西藏马鹿数量的日益增多,类乌齐自然保护区也于2005年7月23日正式升级为类乌齐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也扩大到1200余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近500平方公里,涉及类乌齐县长毛岭、卡玛多、类乌齐、岗色共4个乡镇。

  拉巴次仁告诉记者,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当地政府部门不断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成立了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类乌齐县林业局合署办公,下设保护管理科、科研宣教科、综合办公室、公安派出所等科室,其中保护管理科管辖长毛岭、北同、类乌齐、卡玛多、岗色共5个管理站;科研宣教科主管马鹿驯养繁殖场。

  “目前来看,整个保护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拉巴次仁说,自然保护区一成立,他们便编制了《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2015)》。此外,国家还投资建设完成了两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一期投资840万元,第二期投资560万元,所建项目都已投入使用。”

  通过前两期投资,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但设置了界桩、界碑、标牌,完成了保护区管理局、标本陈列室、管理站、野生动物救护站和动物笼舍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修建了围墙、巡护步道,并购置了部分科研、监测、宣教设备以及防火设备。

  在长毛岭野生动物保护站,记者看到施工队正在紧张施工。拉巴次仁说,这是保护区正在建设的第三期基础设施项目,“第三期投资,国家共投入2900余万元,主要是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科研楼及相关的野生动物监测设施。第三期投资完成后,还将进行第四期项目投资。”

  拉巴次仁表示,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为长毛岭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野生西藏马鹿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繁育。

  由于长毛岭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为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过渡地带,生态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为野生马鹿的生存提供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

  “例如我们鼓励居民用烧牛粪来取代木材取暖,能极大减少对森林木材的依赖;我们还在全县广泛发展护林员,目前全县护林员已经从2004年的60余名增加到了现在的900多名,他们不仅在守林护林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在当地村民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拉巴次仁说。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长毛岭马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管护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但偷猎盗猎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实施沼气项目,当地群众上山砍柴的少了,有效保护了当地的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过渡区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我们科研、救助和保护力度的加大,野生马鹿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规模还在不断增大,马鹿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增加到了8000余头。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拥有野生西藏马鹿最多的县份。”拉巴次仁说。

  记者手记

  当人与自然和谐成为一种信念

  原二军

  一个人,一头鹿。人是生长于草原之上与大自然时刻亲近的牧民,鹿是离失走散濒临死亡的幼鹿。当牧民和幼鹿相遇,用自己的全部努力把幼鹿救活过来,并当成了自己家庭的一员,由此诞生了一个自然保护区,挽救了一个曾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这背后,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多么的久违,又是多么的珍贵。

  向秋拉姆个子不高,面貌黑瘦,极其普通的一个牧民,很难想象,她能持之以恒40年如一日,保护救助生活在这里的野生西藏马鹿。因为在最初的时候,不仅没有任何的政府补助,自己还要往里面搭许多财物。40多年来,她为保护和救助野生马鹿花费了多少心血,没有人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只要当她站在草场,呼唤马鹿,马鹿就会来到她的身边,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信任,要经过多少时光的磨炼,才会这样。

  因为信仰藏传佛教的缘故,无论生活在城市、农村或草原,这里的每个人对动物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爱护情缘,他们不会去猎杀野生动物。尤其是在偏远的牧场或农村,野生动物在人们眼里,不是野味,不是可以换来钱财的珍贵毛皮等资源,它们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生活在这自由的天地中,一起维系着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在西藏很多地方,碰见藏野驴、黑颈鹤、白唇鹿等野生动物的概率是很大的,这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保持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信念是分不开的。向秋拉姆只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但在她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这种信念体现出来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