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3.3万件,罚款金额536.1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4倍和3.1倍。全国适用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案件达到14.7万件。”在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在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发挥了生态环境保护“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深入现场看实情、查实效,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曹立平谈到,近年来,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践中,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担当作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的成熟经验和打法。
他介绍道,一是全面摸清了重点任务的真实底数。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的大气监督帮扶,建立了“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整治等一批台账清单,摸清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形成了监督执法“一本账”。按照“有口皆查、应查皆查”的原则,对长江、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进行了排查,找到影响长江、渤海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病灶”,实现了入河入海排污口的“一张图”。
二是有力促进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坚措施的落实落地。连续四年走村入户,累计核查“煤改电”、“煤改气”村庄(社区)12万多个(次)、燃气公司3356家(次),有力推动2000多万户散煤替代任务顺利完成,保障群众清洁采暖、温暖过冬。开展排污许可证专项排查,检查企业10万余家,推动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到位。核查钢铁产能压减,火电、水泥等企业的超低排放(或特排)达标,“公转铁”重点项目进展等重点攻坚任务,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清单,督促整改落实,搭建起政策制定“最前一公里”和落地实施“最后一公里”之间的桥梁,切实解决压力不传递、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接地气等问题。
三是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十三五”期间,大气监督帮扶累计检查企业(点位)210万个,帮助地方发现问题27.2万个,推动完成6.2万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有力推动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共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全国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治,累计取缔涉及水源保护区的违法排污口6402个,搬迁治理工业企业1531家,一批过去想解决而长期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持续开展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推动556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1302家垃圾焚烧炉完成“装、树、联”,全行业实现基本稳定达标排放。开展“洋垃圾”专项行动,检查企业2396家,推动企业违法率和废物进口量持续“双降”,成为实现全国固体废物零进口的关键一招。
曹立平指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抓好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如何发力?曹立平表示,一是在工作导向上,要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治理、排污口排查整治等重点任务,又不搞“大水漫灌”“齐步走”,实施差异化精准帮扶,落实“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二是在工作方法上,既要“一竿子插到底”,又要不断优化组织方式。统筹全系统之力开展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黄河、赤水河等重点领域排污口排查等攻坚任务监督帮扶,要做到“计划、任务、时间、地域、人员、方式”六个统筹。三是在工作机制上,要寓监督于帮扶之中,压实地方政府改善环境质量和企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对问题整改一盯到底、闭环管理。同时,又要坚持帮扶的主基调,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四是在手段措施上,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在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排污口排查、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等领域,加强卫星遥感、大数据、无人机、走航车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高效监管。同时,又要坚持深入一线开展帮扶,查风险、核问题、摸情况、对清单,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攻坚任务落地见效。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按照‘五个精准’的要求,继续保持‘严’的主基调,聚焦攻坚战目标任务,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