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原则同意《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并指出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10-30 13:21:00 浏览()次

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原则同意《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并指出,要完善政策规则,深化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绿色燃料加注、储运、交易等全流程管理制度,产生更多“首创”。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上海近年来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不遗余力,今年1月1日出台实施《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全方位推动能源、产业、生活消费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8月出台《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加快培育重点绿色低碳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就在不久前,北京市发布《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35年,要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绿色文化涵育、绿色合作共建共享5方面协同推进,绿色经济增加值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北京和上海一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标杆,这两座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共同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走好城市绿色发展之路,并不是将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等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坚持系统观念,把绿色转型的要求贯穿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改变传统高耗能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构建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作为国内市域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将经济、产业、能源结构布局同生态环境优化治理相结合,2022年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工业重镇武汉为企业提供绿色诊断服务,开展绿色技术推介、改造提升服务供需对接,构筑了从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全流程体系;成都则加快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聚焦培育光伏、氢能等产业集群,强化链主企业引育、产业承载能力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为了增加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各地积极探索,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虽然绿色低碳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共同方向,但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发展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到城市个体,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也不同。这就需要理清城市绿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比如,很多地方这几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能源产业,但却忽视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可以说,当前光伏产业的内卷式竞争局面,与各地过度招商、重复布局存在很大关系。

追求绿色发展需要关注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也不能被抛弃或淘汰。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会改变,而且,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同样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以钢铁为例,位于上海的宝钢股份主动探索传统钢企与现代都市共融共生模式,努力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力争于2025年建成“绿色无废城市钢厂”。

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城市品牌和发展特色的提炼与塑造过程,也是城市文化传承和提升的过程,各地可以借此机会形成特色名片,凸显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