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出台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6-12 09:59:27 浏览()次

云南省人民政府近期印发的《云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政府职能领域和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等,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方案》强调,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绿美云南建设。

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

《方案》在提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时,把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纳入了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明确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建设全省“双碳”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化水平、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化应用、构建“林草感知一张网”等5项重点工程的具体内容。

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方面,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传感器“四位一体”综合应用,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挖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提升区域大气、流域、土壤污染防治等决策能力。汇集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建设重点江河湖泊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九湖智慧化管理平台,着力打造九湖治理的监管、决策、指挥数字化体系。

在建设全省“双碳”综合服务平台方面,围绕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模型、碳排放平台、碳减排技术、碳减排规划及碳资产账户等7个方面,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动态核算体系和碳资产统计核算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化水平方面,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站(点)和网络体系,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和评估。完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强化高黎贡山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

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化应用方面,完善全省统一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一张图”,为全省多规合一、红线管控、空间用途管制、重大项目选址、资源要素配置等提供支撑。推进自然资源数据归集、共享,促进自然资源空间规划数据、地理数据与部门业务融合。完善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动态监管平台,增强对全省各类矿山、临时用地复垦等工作的全链条监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在构建“林草感知一张网”方面,聚焦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监测,构建卫星遥感、低空巡航、视频监控、定点观测、地面巡护一体化的生态物联网综合监控体系,不断提升林草资源监测能力。

探索数字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作数字政府建设政策问答时,介绍了目前数字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就和“云南经验”。

云南省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目前数字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取得以下5个方面的成效。

完成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系统建设。建成省、州、县共用的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系统,实现对全省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企业的监督管理,开创我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数字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完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率先在全国建成省、州、县共用的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共享“天空地人”四网建设成果,提供全省保护地本底资源一张图、生物多样性监测、人类活动监测、保护地项目管理等功能。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了智慧环保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分布、生态系统质量功能评估、生态参数分析以及对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开展人类活动监管提供支撑,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分布“一张图”。通过“一张图”展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域分布情况,展示云南省物种多样性分布地图,概览物种的分布情况及现存状况。

建设运行“云南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物联网+GIS”等技术,为公众带来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体验与共建共享融合的新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在数字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云南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摸清家底,夯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基础。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编撰和发布了多种基础资料,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开展云南省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核实工作,编制云南省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核实报告。为掌握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省生态环境厅编制了《云南省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核实报告》,提出云南省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核实技术要求,保证监测样地的代表性、可达性和可行性。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进一步提高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管理和数字化水平,持续优化空间格局,构建完备的保护监测体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可持续利用机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管理体制更加统一规范高效。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