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方案怎么做?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6-20 12:39:02 浏览()次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适应战略2035》在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及挑战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新阶段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

多措并举,为全球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尽管如此,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我国后期陆续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行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重信守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积极信号,将极大提振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定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务实有为,为全球适应气候变化注入“中国力量”。 我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近年来,我国持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多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稳居全球第一,截至去年8月,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中国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达约60%,城镇既有居民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惠及2100万户居民。同时,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已上升到15.3%,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的3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地面积中,1/4以上都来自中国。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与信心,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我国的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携手同行,为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续写“中国担当”。 我国修建了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不仅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机会,其节能环保的运行模式也成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最佳注脚;来自中国的高智能化新能源客车和纯电动大巴搭载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成功驶入欧洲2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深度参与欧洲生态转型与智慧转型进程;中国核能、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合作项目为许多国家带去清洁高效的电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世界有目共睹。同时,这些年来,我国亿万群众积极参与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以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海洋日等活动,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到简约适度的消费模式、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绿色节俭低碳风吹进千家万户,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缩影就能看出我国多年来为保护环境作出的努力,一系列举措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形象,让我国世界舞台上有了更多出彩的亮点。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是人类共同使命。纵然“道阻且长”,但应坚信“行则将至”。 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一心,提振雄心,增强信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