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脱碳体系,破解钢铁行业转型困境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1-06 08:38:53 浏览()次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约15%,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资源约束趋紧、技术瓶颈突出、成本压力攀升等挑战。目前,我国大部分粗钢产能仍依赖高炉—转炉长流程,而绿氢直接还原铁等低碳技术的成本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绿色高强钢市场渗透率不足且缺乏统一碳足迹认证标准。 为此,亟须通过顶层设计优化、关键技术攻关和市场机制创新,构建“技术—政策—市场—要素—标准”协同的深度脱碳体系,破解钢铁行业转型困局。

钢铁行业深度低碳转型压力持续增大

近年来,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超低排放与极致能效改造工程,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覆盖粗钢产能约6亿吨。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将推进绿色低碳改造,支持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研发推广。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面临的深度减排压力持续加大。我国吨钢碳排放水平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现有工艺路径的减排空间进一步收窄,深度降碳需依靠根本性技术突破。在国际层面,碳约束持续强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举可能推高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成本,对部分企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深层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在技术路线、产业协同与政策机制等方面推进系统性创新与变革,才能在全球绿色工业竞争中把握主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低碳发展。

深度脱碳面临多重瓶颈约束

从技术上看,氢冶金、电炉短流程等低碳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应用早期。近年来,宝钢、河钢等头部企业部署了氢基竖炉、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等示范工程,但生产成本高、市场化推广难度大。电炉炼钢虽然减排效果明显,但其发展仍受限于废钢资源与绿电成本。

从政策上看,支撑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制度体系仍不健全。全国碳市场虽已将钢铁行业纳入覆盖范围,但在配额分配、市场活跃度、碳价形成等关键机制上仍有待完善,在有效激励企业开展根本性低碳技术改造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CBAM等外部碳约束,我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应对体系,在碳核算互认、绿色贸易协调等方面存在短板。此外,碳市场与绿电消费、绿色金融等政策之间协同不足,尚未形成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系统合力。

从要素上看,绿电跨区消纳机制不畅、地域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的大规模应用也面临封存与运输瓶颈,二氧化碳运输成本问题仍是重要挑战。要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亟须从系统层面统筹推进,构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加速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路径建议

为推动钢铁行业减排进程,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技术攻坚与全产业链协同。聚焦氢冶金、高效电炉短流程等关键技术,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推进氢冶金规模化应用及低电耗电炉冶炼技术,规划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工厂。推动跨行业资源协同,在重点区域布局废钢循环产业园,在风光富集区建设“绿电制氢—氢基冶金”一体化基地。

二是创新市场机制与需求侧拉动。激活绿色消费市场,研究将低碳钢材采购纳入绿色认证体系,探索制定绿色钢材使用比例要求。深化碳市场改革,完善绿电交易凭证抵扣机制,对研发和应用深度脱碳技术 的企业给予配额分配支持。加快构建与国际互认的钢铁碳足迹标准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生命周期评估(LCA)数据库。

三是优化政策协同与制度保障。制定差异化政策,对长流程钢厂严控产能并强化CCUS技术应用,对短流程钢厂提供绿电支持。创新融资机制,为氢冶金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产能置换、能评、碳市场等政策。

四是突破要素匹配与区域协同障碍。加速绿电消纳机制改革,升级特高压电网,研究提升绿电跨省交易履约率目标,优先保障钢铁园区绿电直供。针对CCUS封存瓶颈,在西北地区规划二氧化碳封存基地,探索跨区域管道运输补贴政策。以“要素市场化”为方向,推动用能权等交易试点,将钢铁行业纳入改革范畴。

五是强化国际竞争与标准引领。将钢铁深度脱碳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积极参与低碳钢国际标准制定,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产能合作。推动企业加强高端绿色产品研发,通过“高强度+耐腐蚀+绿色低碳”的技术路线,服务下游产业升级需求,同时以数字化赋能全流程碳管理,打造中国绿色钢铁品牌。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应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