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呼啸,黄沙漫天。过去,每逢冬天,河南省兰考县付楼村的村民们总是裹紧棉袄,盖着几层被子,却舍不得打开取暖设备。
“电费太贵了,扛一扛就过去嘞。”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
2022年,一块块光伏板爬上村民房顶,风机也悄然立起。电,成了付楼村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付楼村,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以“零碳”乡村建设为目标,掀起一场农村能源革命,正源源不断地释放“风光红利”。
风光正好,开启一场农村能源革命
付楼村地处兰考县西北风口位置,又紧邻黄河,每逢冬天飞沙漫天、寒风刺骨。改变村民硬扛着过冬的窘迫,让村民用上便宜的电成了付楼村村支部书记赵六红的最大的心愿。
机会出现在2022年,彼时,恰逢兰考县开展创建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而付楼村风光资源丰富,全年太阳光有效利用时间达1200小时,如果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将付楼村打造成农村能源革命试点,不仅能解决用能问题,还能借势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有了想法,付楼村便开始筹划起一场农村能源革命。
在多方的帮助协调下,付楼村抢抓机遇,率先引来了国家电投集团的入驻投资,其提供发电设施和专业技术服务,村集体注册成立新能源公司,统筹运营全村发电设施和应用场景建设。
按照规划,付楼村利用村委、村工厂和居民屋顶建设光伏总装机容量1800KW,分期建设储能900KW/3010KWh。“整村光伏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全村主要使用绿电,所发绿电50%以上就地消纳,保障全村80%以上用电,不足部分由电网企业兜底保障。保障村民生活用电在0.5元/度,没有阶梯电价的约束。”国家电投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付楼村是河南首个整村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也是零碳乡村建设试点。所谓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指将电源、电网、用电负荷、储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能源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建设一个小型的清洁能源发电及用电的循环系统,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该负责人说道。
场景多元,绿电供应稳定充足
“铺设一块光伏板40块钱,我家楼顶一共40块,一年1600块钱的收益,租期25年。”在付楼村一村民的家中,他热情地邀请记者爬上屋顶参观,还晒起了自家的“阳光账本”。
回忆起最初推行屋顶光伏板的场景,赵六红记忆犹新。“当时村里建发电设施,第一步就是租用村民屋顶铺设光伏板。对新事物,起初村民并不接纳。”
“他们担心光伏板产生辐射,还有村民质疑安装完房顶会漏雨。”赵六红告诉记者,“我们4名村干部带头在自家屋顶试装,示范村民参与建设,又同时走访村内家家户户,上门宣讲‘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政策及发展前景,打消大家的顾虑和担忧。”
如今,付楼村现已建成户用分布式光伏35户,全村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量超过1兆瓦,年发电量达120万千瓦时。“村里正在建设第四个应用场景风电试验项目,到时全村年发电量将达到200万度。”赵六红告诉记者。
“现在村民用电自由,电便宜大家都敢用,发电量不仅满足整个村子的用电需求,余电上网,一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十几万元的收入。”赵六红笑着说。
光伏长廊是村里又一处“零碳”应用场景。记者来到光伏长廊,看到水质清澈的池塘里野鸭在嬉戏。殊不知,这里曾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沟。
付楼村光伏长廊。张冰摄
“这里是全村地势最低的地方,污水都往这流,久而久之成了个臭水沟。过去,这里生态环境非常差。”赵六红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想解决污水问题,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了“户用三格式化粪池+光伏长廊+集中污水处理+池塘生物净化”的新型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全长312米的光伏长廊由429块光伏板搭建而成,一年可发出29万度电,用于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全村的生活污水转化为达标中水排入池塘,大大改善了村居环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付楼村小学。为了能让学校实现用电自由,付楼村积极推进学校的“零碳”化改造,校舍的屋顶变成了一片光伏蓝海。
“以前是各年级分阶段开空调,一个年级开一个小时。空调开多了负荷大,电路受不了,电费太高,学校负担不起。”说起屋顶光伏,付楼村小学校长赞不绝口,“过去学校的电费一个月就2000多块钱,现在,最少时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太划算了。”
绿电赋能,乡村产业不断升级
得益于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充沛低价电,付楼村大力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推动村集体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招商引资适合乡村发展的新产业。
付楼村升级村集体粉条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崭新的车间,自动化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电费便宜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厂利润更大了。”工厂负责人说。
付楼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根根碳纤维电热线组成的室内供暖系统轻轻松松就能让室内温度达到20多度,确保村民清洁取暖。室外的光伏发电和室内供暖系统结合,就可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智能调控。
“通过招商引资,我们正准备引进一家取暖设备生气企业,因为电价便宜,企业很乐意来。”赵六红说。
在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园内搭建了“源网荷储”一体化灌溉系统项目。“现在村里农业生产电力供应充足,解决了设施农业产业园的用电问题。”赵六红说,“源网荷储”联动,搭建微型离网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满足园区内灌溉、照明、取暖等用电需求。”
此外,付楼村还与国家电投集团深度合作,积极打造“光伏+”十大应用新场景,并充分发挥在农村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河南省第一座“零碳”乡村研学基地,谋划“新能源特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付楼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张冰摄
夕阳西下,光伏板泛着温润的蓝光,村口的充电桩前,一辆辆新能源车悄然驶入。村民们笑着说:“村里已有20多辆新能源汽车,电是自己发的,车是绿电跑的,咱这是‘零碳’出行!”
从“扛冻过冬”到“清洁取暖”,从“阶梯电价”到“用电自由”,从“贫困闭塞”到“绿色开放”,付楼村以一度电、一束光、一阵风的方式,探索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未来,更多的风机将在黄河畔旋转,更多的光伏板将继续“收割阳光”,更多的绿电将点亮更多乡村的梦想。
编辑:吴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