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耗能大户到减碳先锋,内河航运如何实现绿色逆袭?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9 12:43:01 浏览()次

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内河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打造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绿色美丽航道等任务。

内河航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河港口和航道能力的提升,我国2024年的内河货运量达到了49.5亿吨,是2012年的2.2倍,货物周转量达到了2.2万亿吨公里,是2012年的2.9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水路,更低廉的运输成本是重要原因。经测算,内河航运吨公里运价仅为铁路的1/3、公路的1/7。而且,水路运输的运能更大,一艘万吨级的货船与100节火车车厢或400辆大型卡车的载重量相当。据报道,浙江省温州市与丽水市之间的瓯江集装箱海河联运航线开通后,以往30多辆集装箱卡车的装载量,现在仅需一艘船。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内河航运还具有能耗小、污染少等优势,水运单位货物碳排放仅为公路的1/10。因此,我国正积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深入推进“公转水”,加快发展水路货运、铁水联运、江海河联运等,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减污降碳、降本增效。

近年来,各地在内河航运方面频繁发力,内容涉及规划建设运河工程、完善港口设施、提高船舶装备水平等方面,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内河航运的船舶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低碳智慧转型的步伐加快,但仍然存在船舶清洁化改造成本高、岸线管理粗放、港口污染治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在国家“两新”政策的支持下,去年拆解老旧船舶达2500艘,新建了一批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的船舶。同时,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船舶快速发展,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实现了规模化的应用,总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艘的新能源内河船舶。

船舶绿色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水运在绿色低碳方面的优势。然而,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这些绿色船舶的推广使用。例如,LNG燃料动力船舶较新建同等吨级的柴油动力船舶成本增加近40%。且受市场波动影响,LNG阶段性价格可能高于燃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船东应用积极性。对此,在完善LNG加注站、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市场提供更多绿色技术的选择。同时,还要精准释放政策红利,比如完善经济激励措施,出台鼓励实施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优先过闸等支持政策,让绿色船舶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当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港口码头违规占用岸线、岸线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个别地方建设时间较早的港口码头位于自然保护区内;有的码头管理不到位,存在废料露天堆放、船舶污水转运处置不完善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整改工作并不积极,“睁只眼闭只眼”,试图蒙混过关。

要推动内河航运绿色低碳转型,在减少船舶污染排放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港口、航道的绿色化。对此,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强码头绿色改扩建,并积极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鼓励港口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推动港口机械和港内运输工具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动大宗散货疏运优先使用铁路和新能源货车。同时,开展“美丽航道”建设行动和绿色航道养护行动,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推广应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航道工程要用新材料,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实现航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内河航运是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内陆城市来说,内河航运是突破地理桎梏、实现通江达海目标的关键;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江海联运能够描绘出更为远大的发展蓝图。在全国多地频繁发力、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要采取有力举措,实现内河航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