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炭厂村”的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成堆燃烧、冒着浓烟的黑黝黝的木炭。然而,当记者走进村中,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立在道路两边,地上种植着花卉,全然没有“炭”的影子。
“古人以烧炭为生,在明清的时候这里还是皇家御用木炭基地呢,不过现在早就大变样咯。”面对记者的疑问,炭厂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尚华摆了摆手,似挥手告别,又似翻过了崭新一页。
近年来,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依托丰富的林木和种质资源,低碳转型升级走出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探索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不久前,炭厂村也刚刚获得了“2023年度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优秀单位”的荣誉。
多次转型 环境收入两手抓
从村口穿桥而过,一片围栏中的蓝色盖板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一套零碳污水处理系统,集成了目前该领域最节能的生物转盘技术和最具生态效应的人工湿地技术,日处理能力达50吨。同时应用光伏发电和污水源热泵技术提供动力和能量,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美化景观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气候适应性。
图为重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建成之初,我们叫它‘生态水魔方’,过去可以打开盖子看到里面的构造。”付尚华告诉记者,这里在去年北京市特大暴雨期间被冲毁,经过近4个月重建,污水处理站重新投入运行并进一步升级。“设施内延伸出了排水管,处理过后的水肉眼可见。”
来到河岸边,污水经过处理后从管道中流出,可以直接排入河道。河道内,成群的蝌蚪和鱼儿欢快地游动着。“这种鱼叫小白条,只在水质和生态环境特别好的水域生存。这一群一群都是野生的。”村民张福长常来河边遛弯乘凉,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村民已经对这样的景象习以为常。
正如张福长所讲,炭厂村实现环境的蝶变并非一朝一夕。村里经历了由烧炭业到种植业、再到林果业、最后到现在的生态旅游业一共三次产业转型,勤劳淳朴的炭厂村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主导产业,通过守好一方绿水青山端稳了生态“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集体经济,“两山”理念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炭厂村专门成立了气候友好型区域村庄建设领导小组,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村庄管理,以“绿色生态+红色旅游”模式成功开发了北京神泉峡景区,发展民宿、解决就业的同时为当地百姓分红。2021年,景区营业收入560万元,为村庄解决就业25人,发展民俗接待28户,年收入最高可达30万元,且游客数量和村民收入都在逐年上升。
低碳发展 难离百姓支持
炭厂村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
付尚华说:“无论是发展转型,还是气候友好型区域建设,都是我们村民共同的事。推进过程中没有一个村民表示不理解或不支持。大家清楚这是好事,都希望生态环境变得更好,村子变得更富足。”
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组织管理能力,炭厂村定期通过会议、大喇叭广播、入户、公开栏等方式开展绿色低碳宣传培训活动,并发布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任务,让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村内通过不断提升低碳建设水平,增强了村民生活幸福感。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100%煤改电供暖,生活热水主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走进村民李宝玉家,两层小楼的外墙已经进行了保温改造,墙角处安装了空气能地暖机,只要一按家中的遥控器,就能一键控温,保障供暖。
图为村民李宝玉调试空气能地暖机的遥控器。李翔宇摄。
“煤改电对我们来说既省钱又省事,真的非常好。”作为土生土长的炭厂村人,李宝玉感叹,以前烧煤需要自己打煤球、做煤砖,不能受潮受冻也不能乱堆乱放,里里外外地运进运出,又脏又麻烦。现在好了,一个月供暖只需要几百块钱,操作起来还省事。其中的省钱和方便是实打实的。
不仅如此,炭厂村近年来累计安装131盏太阳能路灯,分布在村民家附近、道路两旁各个地方。过去村子里路灯少,亮度低,到了晚上出行都困难,如今有了明晃晃的太阳能路灯,走夜路的心都踏实了不少。
低碳发展的理念与知识,李宝玉从村子的大喇叭里听了不少。自从开展气候友好型区域建设以来,她感到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不少,“大家在路上见到垃圾都会主动去捡,也不会随意乱扔垃圾。谁不希望自家环境变好呢?前几天我还和付书记说,原来我管村子周边的山叫荒山,生火做饭,上山砍柴,一片片都是光秃秃的。如今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生态环境多好啊。”
打好低碳发展基础 未来之路如何走?
近年来,门头沟区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低碳试点示范建设。据了解,炭厂村是门头沟区首个市级低碳试点。
“在众多试点中,炭厂村是具有鲜明文化地域特色的典型代表,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很好的标杆示范作用。”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张斯琪告诉记者,接下来,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支持炭厂村的试点建设,并积极借助气候友好型区域这一典型示范创建平台,辐射带动和倡导全区更多的乡村、社区投身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系统提升区域适应气候能力。
成为村书记3年,看着炭厂村在低碳生态之路上前进,付尚华感触颇深。他觉得,建成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真正为村子带来了知名度和实惠。不仅如此,在推动“双碳”工作的大背景下,能够为炭厂村未来的低碳之路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下一步,我们还计划修建自行车环线配套设施,组织徒步挑战、越野赛等活动,增加宣传,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全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
图为安装完毕的煤改电设备,外墙已进行保温改造。李翔宇摄。
近年来,为提升区域绿化水平,炭厂村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先后投资600万元,对村内广场、景观、道路进行绿化、美化,共种植乔木722株,灌木5330株,花卉12446.6平方米。这些绿化景观都在去年的极端天气灾害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村里正在修复村口的水库景观公园,对受损树木进行补栽补种,重新购置被大雨冲毁的近900个花箱,让村里重新“绿起来”。同时打造“三季花塔,一季冰雪”的旅游景区特色,增加相关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区域气候韧性。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