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广东省河源市,绿水青山遍布,蓝天白云满目。围绕优质水环境,河源市加快培育百亿级水经济产业,2022年全市水经济产业企业有50余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22亿元。
如今,美丽河源已成为广东省对外推介、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广东省以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广东省代表委员热议,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服务高质量发展,让绿色低碳成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以生态“含绿量”增发展“含金量”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市,是华南老重工业基地,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韶关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旅游、采石等生态破坏问题曾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要靠发展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
面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急需有机统筹的问题,韶关市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通过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全域开展转型升级、整体推进生态修复,从华南重工业基地变成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5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省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战略支点和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样板,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划定“路线图”。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绿美广东’的提出将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任海表示。
——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把广东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
全国政协委员、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认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急需从多个层面构建良好的转型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徐晓霞表示,广东省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为牵引,先行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环境健康管理、区域城乡协同美丽等领域的制度、模式探索创新。
优服务强帮扶为发展注入绿动力
惠州市中洲环保资源有限公司过去是典型的“脏乱差”企业,被群众反复投诉,并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在整治中,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企业制定整改方案,跟踪项目整改进度,帮扶推进整改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群众投诉持续下降,企业2022年生产总值达到6000万元,实现“破茧重生”。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说:“广东省持续在产业排放标准、排放权交易机制、领跑者制度等方面守正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生态环保服务支撑。”
聚焦“十四五”生态环境指标任务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出台优化重点项目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全过程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环评审批程序,推动项目环评审批提速增效。2022年,广东省共审批项目环评13055份,涉投资总额2.03万亿元。
严防任性执法、探索观察期制度、推行执法承诺书制度……以十二条强有力的执法政策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提高执法效能,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送法规、送技术”进企业活动,在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推动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建立“1+3+N”三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到《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衔接“三线一单”成果,广东省以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国土空间开发和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因时、因势、因事、因地,广东省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动力。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10年来上升10.2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上升约1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约29个百分点,绿色发展重要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021年6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署,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红树林逐渐成为湛江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沃土。
从“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发布,广东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22年,广东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2.14亿吨、金额达到56.39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降碳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城乡建设领域还面临一些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说。
徐晓霞认为,要深入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碳普惠机制,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以实现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为目标,广东省坚持“保好水、治差水”两手抓,推动水环境持续好转,各地把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
在茅洲河畔,曾经的“黑臭河”变为“亲水河”,老旧的工业物流园变身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练江两岸,当地构建集纺织印染、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了当地传统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要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广东天更蓝、水更绿、山更美,让绿色低碳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鲁修禄表示。
编辑:邹祖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