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促会5月30日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外资企业仍普遍看好在华投资发展前景,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一季度,13.5%的外资企业未来有在华增资打算,42.6%的外资企业将长三角作为计划投资的主要区域。
今年,我国经济受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影响,“稳外资”面临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条件约束“双重压力”。从中国贸促会对外资企业以问卷调查、企业座谈及专家访谈等方式调查来看,“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良好。”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于毅表示。
那么,为什么42.6%的外资企业仍看好长三角区域,作为计划投资的主要区域?
其一:“一体化”生态打底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要走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保护优先,要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
围绕这一发展要求,长三角区域在生态保护方面建立一系列协作机制,比如“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这三省一市及协作小组成员单位,围绕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编制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不断完善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快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三省一市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进展明显,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顺利,区域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再比如,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接近2300平方公里。
示范区在生态环境管理跨区域统筹方面“先吃螃蟹”,实行“三统一”制度,进行“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为有效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低碳发展先行区。统筹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优化整合生产要素的存量和增量,建立绿色GEP核算和跟踪评价体系,创新绿色金融等投融资机制。
栽好生态“梧桐树”,才能引来投资“金凤凰”。可以说,长三角区域在互联互通、生态环保、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都颇具投资吸引力。
其二:超强创新力赋能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在今年两会期间说。
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有多强?一张图告诉你。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今年初发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对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前36个城市里,有14个城市来自长三角地区,占比38%。
图源自网络
其中,杭州以综合实力78.82的得分排第二,仅次于深圳。前10名中,南京排第四、苏州排第五、合肥排第九,40%的创新城市来自长三角。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明了原因:“长三角协同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正在赋能各城市自身创新体系建设。”
举一个无锡的创新例子。80多个人,利润5000多万元,这是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十强无锡新洁能的“创新力”。无锡的卓胜微电子还有“创新定力”,这家企业核心团队一度不拿工资,集中力量攻关技术。最终,三星、小米等品牌手机都用上了企业的射频前端芯片。
无锡能在“芯”河战队中拥有一席之地,最根本、最有力的出路就在于“创新”。在长三角地区,创新的发展理念比比皆是。
其三:人才积聚素质高
外商把长三角区域视为投资“香饽饽”,一方面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离不开发展的践行主体——人才。
长三角地区的领导干部,对干事创业有火一般的激情,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捕捉发展的敏锐关键点,头脑灵活、脚踏实地。
有一篇《“技术可以‘外包’,但改革不能‘外包’!”》的爆款文章形容了浙江干部的数字化思维——“先有想法,再找办法,最后才是算法。”“只有掌握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能力,才不会在数字化的时代洪流中陷入被动局面。”
2021年以来,浙江以一场“数字化改革”掀起改革浪潮,在“一号工程”和“一把手”亲自推动下,“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正成为许多浙江干部的新习惯。
再说说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智联招聘近日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排名前十的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长三角地区占了4席。
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2021年公布的全国最新超大、特大城市名单中,长三角以1超(上海)、2特(杭宁)3城上榜的成绩,秀出了区域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人口增长、城镇化提升、经济增长,这3方面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它们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活力和潜力的信号。当越来越多的人才向头部经济城市集中,发展的势头还会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