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和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近日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拉开帷幕。论坛以“链接与重置:碳中和愿景下产业新势力”为主题,围绕“双碳”目标下环境科技的挑战与产业机遇、成都实现碳中和之道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省碳排放总量稳定在2.8亿吨左右,是全国人均排放量最低的省份之一,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四川依然困难重重。四川该如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摸清家底、找准定位,科学研判变化趋势
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四川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看来,首先是要知己:“必须要弄清楚自己现在的碳排放是多少?碳排放配额够不够?技术减排能不能减够?需不需要买配额来补缺口?有没有节余的配额可以卖?是否可能产生核证减排量来卖?”何锦峰认为,只有摸清了碳排放家底,才能定好碳减排计划。
在摸清碳排放存量、分析排放趋势、做好碳排放增量测算基础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周江提出,要确保数据测算的客观性、科学性。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教授级高工罗彬则强调,要找准四川定位,结合碳达峰约束的要求研判未来十年的走势和增量空间。“要重点识别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域,分析近十年变化趋势。”
同时,罗彬还坚持法规先行、科技先行、标准引领,建议出台四川省低碳发展促进条例,推动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体现四川特色、指标水平先进、系统构成完善的低碳标准体系。
完善配套服务,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向低碳节能转变是关键。
“为支持企业低碳转型,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绿色金融政策。”何锦峰认为,企业要学好、用足国家支持碳中和新出台的金融政策,比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中和基金、碳中和债券等政策,以及碳市场的相关政策。
何锦峰认为,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外,还可以通过四川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寻找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是四川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创新平台。”
对大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周江也有相同看法。他提出,四川要围绕绿色金融产品设计、金融科技应用、绿色融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及咨询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的配套服务,融入全国性绿色交易市场,打造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绿色金融高端平台,助力四川全省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资源资本化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周江说,在推动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中,要深入研究生态资源核算、确权、交易流转、金融融通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
推进改革创新,带动资金向低碳产业倾斜
四川省是清洁能源大省,同时也是西南地区互联网和文创的创业中心。永祥股份碳资产主管汪军认为,四川具有培育低碳产业的肥沃土壤。
“四川可以加强在新能源、电网改造、低碳咨询、碳资产开发、社区低碳化、5G/AI/大数据/区块链等低碳方面的创新创业。”汪军建议,结合四川碳排放特点,可以以几个高校为技术支撑,建立低碳专项的产业孵化园。
同时,汪军也坦言,这些新兴行业都有一定投资风险,在产业培育方面,政府要从资金上考虑扶持,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往低碳产业倾斜。“目前,民间资本对碳达峰、碳中和还是很看好的,只是他们也不知道哪些是低碳产业,怎样去投资这些行业。”所以,政府要做好产业培育和资金引导,让低碳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能源协会秘书长马光文强调,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现代能源治理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传统能源技术装备升级,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氢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建智慧能源体系,积极培育能源新技术新业态。
加快推进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共同推动“清洁替代工程”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四川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周江表示,应重视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大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和淘汰,抑制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发展先进深度脱碳技术和能力,坚定走深度脱碳发展道路。
马光文说,要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实施全民节能行动,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计划,推进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在使用清洁电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方面,四川省清洁能源产业联盟秘书长刘麒提倡,要在能源“生产侧”和“消费侧”同时推动。对“生产侧”来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单独大规模建设会影响四川现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规划建设大型的清洁能源基地,利用水、风、光、储、氢等一体化多能互补开发思路和创新能源技术,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消费侧”来说,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清洁替代工程”。
在形成绿色低碳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上,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涛表示,要改良种植方式,推广绿色动物饲养方法,降低农业生产源头排放量;通过改进农田耕作方式,调节土壤自生的温室气体排—吸平衡;多能互补提升农业农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综合减少农业农村的化石能源消耗。
针对公共机构减少碳排放,四川省节能协会副秘书长景成相建议,推动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食堂电能替代,实现全电厨房,减少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消费;加快淘汰燃油公务用车,积极应用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汽油、柴油消费;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购买绿电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