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辽河入海的地方,有一座被称为“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独特的河海交汇地理环境造就了浩瀚千里的芦苇湿地,孕育了红海滩。这里绿苇红滩、稻浪金风、海浪银花、鸟浪如潮,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生态画卷。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历史使命,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变“发展保护”为“保护发展”,铁拳“治气”、铁腕“治水”、铁律“治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空间优化,全面打造安全生态空间格局;坚持绿色发展,使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了有效升华;坚持生态惠民,有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坚持全民共建,努力形成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辽东湾,是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盘锦107公里的海岸线均在辽东湾范围之内。在严格执行城乡污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盘锦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提出用生态“双肾”护卫蓝色海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辽河入海口拥有中国高纬度地区目前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区,生态系统保存完整。芦苇对水质要求不高,并对水体有强大的净化能力,芦苇生长期内净化氮、磷的能力分别为92.3%和88.5%。盘锦市域内除水稻田外的各类湿地面积达2496平方公里,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斑海豹重要产仔地。广袤的湿地上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450种。
红滩绿苇是盘锦的亮丽名片,百万亩芦苇荡一亩也不能少。近年来,盘锦市对芦苇湿地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还强有力地推行了“退养还湿”修复海域生态工程,用好各项政策,引导养殖户转向国家鼓励的海域开放式养殖模式。今年,盘锦市“退养还湿”面积达4193公顷,加上前期“退养还湿”的1533公顷,共5726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面积近15%。这一国内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对辽东湾生态恢复意义重大。
在辽东湾顶部,大辽河与辽河两大河流入海口之间,顺流而下的泥沙沉降形成了一片离岸1.2万公顷的沙洲,涨潮时隐,落潮时现,因盛产文蛤、四角蛤蜊、毛蚶、篮蛤等贝类,故得名蛤蜊岗。2010年开始,盘锦市严格管理、封岗养殖,采取基于生物容纳量评估的增殖放流和科学采捕等措施,使岗上贝类资源迅速得到恢复。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盘锦累计投入文蛤苗3200吨共15.2亿粒;移植四角蛤蜊苗10000吨共20亿粒;青蛤苗200吨共4亿粒;大竹蛏苗共3亿管。目前,岗上贝类的总生物保有量在10万吨以上,每年经济贝类的采收量都在5000吨左右。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这些贝类每年可以滤食湿重为51.2万吨的单细胞藻类,净化无机氮18694吨、无机磷1808吨,其所净化的海水量可达百亿立方米。而在盘锦10万公顷的滩涂中,各种贝类又可将这种净化能力提升至3倍有余。
8万公顷的辽河芦苇湿地、10万公顷的以蛤蜊岗为核心区域辐射延伸的辽东湾滩涂,构成了辽东湾的生态“双肾”。它们以不同的生物组成,在不同类型的水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为辽东湾海域生态平衡与水质净化作着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盘锦市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典型。2019年,盘锦市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市。2020年,盘锦市开展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现已全面通过国内评审。
数据来源:盘锦市委宣传部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