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把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主要污染物进行控制。2015年10月1日起,我国对石油化工、包装印刷行业VOCs征收排污费。针对VOCs治理这一热点问题,环境保护部牵头出台涉及VOCs的排放标准14项,正在制定的有18项。
制定国家排放标准,是环境保护部科技工作的切入点之一。2015年,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并通过环保技术指导文件的发布,为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标准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标准制定更加严格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曾在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包括强化地方的环境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截至目前,环境保护部累计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1940项,其中现行有效标准1698项,“十二五”累计发布标准492项,2015年累计发布标准82项。
这些标准的发布,使得我国环保工作形成了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核心,配套环境监测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环保标准体系,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要素、领域。
随着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的日益紧迫,环境保护部针对重点问题出台了重点排放标准。比如,制定了火电、钢铁、水泥、有色、石化、化工等25项配套“大气十条”的重点排放标准;提出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收严了相关指标的排放限值,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价格机制,保障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
然而,污染物排放标准仅是环境管理的手段之一。针对标准的提高,《黑臭水体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燃煤电厂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城镇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一系列重点指导性文件正在制定当中。
此外,环境保护部正在进行与环境质量达标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包括达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其中,排污许可制度的顶层设计强化了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势必得到进一步加强。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的关键时期。下一步,环境保护部的工作方向包括:一是要加强形势研判,做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顶层设计,为“十三五”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打好水、气、土三大环保攻坚战保驾护航;二是要紧扣绿色发展主题,研究技术文件与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切实提升技术文件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创新工作思路,研究建立技术推广和示范的有效工作机制,更好地推进环保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浙江省嘉兴市被列入其中。这是环境保护部进行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的城市之一。在此之前,环境保护部已经研究形成了包含建筑小区、绿地、道路、开放空间等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为海绵城市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直以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围绕重点环境问题和重点行业,鼓励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已经发布30项技术政策、29项技术指南,累计推广先进技术近千项,涵盖水、大气、土壤等关键领域。
其中,水专项的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攻克了一批水体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水环境管理技术,直接支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重点专项试点也已启动,发布了第一批项目指南。在推动大气科研与监测数据共享、提出《环境科研与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与机制建设试点方案》的同时,还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推动大气污染物清单编制试点工作。
目前,土壤等领域重点专项设计工作也在进行,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危险废物无害化循环与处置等专项工作。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还将针对二恶英、重金属等突出环境问题,集中发布《重点行业二恶英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铬盐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5项指导性文件。
为加强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提高技术的经济适用性和有效性,环境保护部搭建了环境技术实验评价体系,以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原则,开展技术评价案例试点,为下一步更广泛地开展评价工作积累素材。
自2006年始,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每年编制并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引导成熟的先进技术推广,收录与国家环保工作需求和政策导向紧密联系的技术。
产业机遇大量释放
模式探索初见成效
环境监测市场化、黑臭水体治理、餐厨垃圾资源化、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2015年,环保产业释放更多产业机会。
比如,在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中,环境保护部提出分3步完成大气、水、土壤的环境监测事权上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监测。这一变革调动了市场的积极性,第三方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
市场的打开,标准的加严,带动了环境治理模式的探索。回顾2015,环保服务业、第三方治理和政企合作(PPP)模式的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环保服务业在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区域环境质量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综合服务园区建设、环境金融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已经开始在各地开展环保服务业试点。截至2014年4月,共有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产业园区、环保企业等22个试点单位。
2015年,环境保护部编制完成了《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总结》和《环境服务业试点案例汇编》,总结推广各地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工业绿色转型下的环保服务商业模式探索与政企合作(PPP)模式下的环保服务创新,将在下一批环保服务试点项目中成为重点。
在国务院《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出台后,这一环境保护部推动多年的治污模式也被“打通血脉”。主要政策导向形成,第三方治理收费定价、违法责任主体、环境监管等重点问题也得以明确。
在工业领域,工业园区第三方计费标准及管理模式得到完善。比如,河北省肃宁县毛硝染园区项目,建立了一套“定价—核算—收费—监管”的第三方管理模式,在环保服务定价、收费制度、监管等方面都有创新。
随着环境治理从注重单体项目建设转变为质量导向,环保企业也开始从装备制造商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型,为工业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综合环境服务。特别是在区域环境治理中,PPP模式受到热捧,开启了引入社会资本、运用市场规则和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污染治理的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