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破解环境资源要素紧缺难题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安徽省宣城市以“环境资源有价化”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响应排污权交易改革,创下全省五个“第一”的显著成绩,即全省第一单、交易数量第一、单笔交易额第一、交易总金额第一和非税收入总额第一。相关经验获生态环境部和安徽省政府肯定推广,为全省排污权交易改革提供了“宣城智慧”。
构建“四维一体”改革体系。一是建立“一评一权一证”全链机制,将环评审批、排污权核定、排污许可三个环节无缝串联,推行“先获权、后排污”的硬约束,切实打通“环评—确权—许可”的行政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池”,初步完成制度融合。二是规范审核机制,科学制定排污单位自主减排核算过程表,建立市、县两级多部门会商审核机制,确保排污权核定科学精准。构筑廉政防火墙,将排污权审核纳入廉政风险点清单,建立“现场详调+集中审核”的确权模式,切实堵住权属认定漏洞。三是购买技术服务,投入近50万元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排污权权属确权、流转交易、价值评估等服务。目前,完成全市104家排污单位的确权归属和界定工作,并建立排污权“一企一档”。四是强化“权后”管理,建立环境管理、执法和监测联动机制,综合运用污染源视频监控、污染源用电监控等科技手段,科学核定、监控企业实际排污权使用情况。
打造“三轮驱动”交易生态。一是提升市场活力,主动靠前服务,梳理界定10家企业富余排污权,推动资产显性化,定期更新完成环评审批的新改扩建项目清单,纳入“买方”和意向性“卖方”名录库,搭建各类供需对接场景,着力打破供需“隔阂”,有效破解环境资源要素配置困局。全市累计完成二级市场交易15笔,排污权交易量289.5吨,交易总金额701万元。二是创新交易方式,会同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排污权抵押、绿色信贷协作机制,完成全市第一笔排污权抵押贷款,以金融工具撬动企业节能减排,使“沉睡指标”转化为企业“资金活水”,激发减排内生动力。三是发挥政府储备库“市场稳定器”功能,组织各地全面深挖减排潜力,加强政府储备库摸排收储,实施储备量分级管控,设定动态投放触发条件,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标,防范市场波动风险,增强企业减排积极性。全市完成三期排污权政府储备库竞价出让,24家企业成功竞得44个排污权指标标的,交易量160.43吨,成交总金额382.0万元。其中,某家企业以高出有偿使用费30倍的价格竞得氨氮指标,进一步凸显环境资源稀缺价值。
开辟“跨域互认”新路径。探索开展长三角跨区域交易试点,推动环境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推动广德市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排污权试点交易,参与出台长三角试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方案、核定技术规范,制定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价格标准,广德市两家企业完成长三角首批次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签约,交易总额2.68万元,被纳入全省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成果。此外,按照水污染物只能在同一流域交易的要求,宣城正在积极寻求与黄山市对接协作,探索开展新安江、长江流域水排污权“互购互惠”工作。
激发环境与经济的“乘数效应”。一是持续释放减排红利,通过排污权交易增强企业减排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有效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减排动力,为绿色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二是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市场主体由“要我减排”转变为“我要减排”,化工、纺织等一批高污染行业新改扩建项目100%通过市场获取指标,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加快淘汰低效产能。同时,政府储备库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环保水平先进的绿色项目,避免这些项目因资源要素指标瓶颈而流失,成为招商引资结构转向高端化、绿色化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生态环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