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支持农村改革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好经验、好模式、好路径。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通过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戴庄经验”,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型案例。
戴庄村位于茅山丘陵山区的核心地带、镇江市最南端,地势高,地形复杂,地块零散,落差大,水利工程建设困难,曾是茅山革命老区最穷村之一。2001年以来,原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农科所所长赵亚夫在即将退休之际,决定到戴庄村蹲点,发挥专业特长,带富一方百姓。赵亚夫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精神,促使戴庄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利用自然禀赋转变发展方式,从试验、示范开始,逐步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新技术,打造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并与农文旅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使戴庄村实现了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是建立“村社合作”型合作社,激发经营活力。随着有机种植规模的扩大,为解决农户面临的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难题,提升农民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激发经营活力,戴庄村于2006年2月成立了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围绕“办好合作社、大家富起来”的宗旨,遵循“民主管理、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合作共赢”的要求,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品牌、统一产品销售,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难题。合作社创新管理形式,通过选举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在社内兼职,形成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村委会管理日常社会事务,合作社负责发展经济的“村社合作”农村基层社区管理新路径,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功能。
二是打造完整产业链,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水田区域,合作社通过稻鸭共作模式种植有机水稻;在山坡岗地区域,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即地上种植茶叶和水蜜桃、柿子等水果,茶园与果树下养殖鸡、鹅等家禽。同时,建设大米加工厂、茶叶加工厂、产品冷藏库,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公司加工生产稻酒、年糕等产品,注册“野山小村”等农产品品牌,打造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并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合作社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留给农民,建立了成员收益保底、二次返利、按股分红以及劳务工资、绩效奖金等多元利益分配机制,社员收入稳定增长,集体经济持续增强。戴庄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
三是坚持人才驱动,创新乡土人才培育新模式。为了与时俱进地优化创新有机生产、加工技术,持续发挥科技支农、兴农的作用,不断充实完善“戴庄经验”,放大示范效应,2018年5月,由当地农业专家、种田大户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亚夫团队工作室”正式挂牌,吸引返乡农民、科技专家、投资者集聚驻村指导,与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深度合作,培育农业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形成了“培育一批人才、兴起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局面。
戴庄村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中,以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产业振兴为基石,带动了组织、人才、文化和生态振兴。在保持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实现村民共富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穿山甲、猫头鹰、娃娃鱼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经常出现,展现出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景象。
作者单位:席运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姚伟超,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