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单位,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上协同发力、系统推进,聚焦能源、交通领域,加强区域污染物源头防控、末端治理能力和机制创新,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
一条产业链,澎湃新动能
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氢能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带动效应强,是全球主要国家能源转型方向和战略产业制高点,也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兴区立足氢能源领域资源优势,加速布局涵盖氢能研发、利用、制造、展示、交流等功能的全产业链,吸引制氢领域、储运领域、氢气加注领域、燃料电池和分布式能源领域、平台运行领域等近200家企业入驻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初步建立了主体多元、多方协同的氢能产业生态框架,产业聚集效应初现。
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代表“未来能源”的氢能,正在快速融入百姓生活。
8台加氢机、16把加氢枪,日加氢量可达4.8吨,全球最大的“海珀尔”加氢站,能够满足800台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
靠氢能发电、用电的兴40路氢能公交车,日行驶200多公里,服务于周边百姓和上班族通勤,开起来噪音小,更耐低温。“每天只需要充一回氢气,10多分钟就能充好”,司机冯师傅表示,氢气30块钱一公斤,一次充10多公斤,大概是四五百元。
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以京津冀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契机,2024年新增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626辆,累计推广1530辆,涵盖冷链物流、建材运输、通勤客运、市政环卫等场景,年减排污染物约290吨,降碳6100余吨。
在建设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车的同时,大兴还努力推动货物运输低碳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公转铁”“散改集”,利用京南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结合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形成绿色运输链。充分发挥大兴机场线运力作用,实现航空快件空轨联运,提升运输集约化水平。紧抓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推进跨区域零排放货运廊道建设,实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政策。
能源“用新”,逐绿而行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行区,摆渡车、飞机客梯车、行李牵引车穿梭往来。这些车虽然大小、型号不一,但它们都是靠电能驱动的。目前,机场飞行区内新能源车占比近80%,比《“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25%的要求高出了一大截。
对新能源的应用不止于此。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完善绿色能源利用体系,通过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应用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其中,地源热泵系统每年能提取浅层地热能56.36万吉焦,节省天然气约1700立方米。
除了能源“用新”,大兴国际机场还不断优化出港航班的滑行线路。在满足起飞滑跑距离、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出港航班使用较短滑行道进入跑道,减少滑行距离,目前,已有一半以上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另外,2023年6月,大兴国际机场启动“截弯取直”试点,灵活使用航空器管制移交点,加强与空管沟通协调,让越来越多的进出港航班“走直线、不绕路”。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日均“截弯取直”航班达44.6架次,日均节约地面滑行时间131分钟,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100余吨,减少碳排放3600余吨。
“垃圾山”变“能源站”
2023年12月6日,随着北京安定循环经济园区生活垃圾焚烧主厂房垃圾池中投入第一车物料,标志着这个北京市重点民生工程全面亮相,将制约发展的“垃圾山”转化为改善民生和环境的“能源站”。
作为集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炉渣等固废处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主要服务大兴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北京南部地区。焚烧产生的炉渣可通过制成环保建材的形式循环利用,垃圾渗沥液及其他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收集处理后达标回用不外排,焚烧产生的烟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最大程度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达到控制甲烷排放+代替发电的双重碳减排效果。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园区的另一个重要板块。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使固体废物体积减少约90%,重量减少80%—85%。焚烧产生的热能经能量转换后,可输出绿色电力并提供再生资源供热日处理量51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建设渗沥液处理站、炉渣综合利用中心、残渣飞灰填埋场等设施,一整套体系可实现垃圾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工艺,实现了固体废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截至10月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垃圾77.05万吨,发电合计3.75亿度。对比相同发电量的传统火力发电厂,可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对比传统垃圾填埋场,可减少垃圾渗沥液处置约11万吨,减少CODcr排放约200余吨,减少氨氮排放约5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