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小”平台如何涌动绿色“大”能量?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6-06 11:28:58 浏览()次

“看,大国重器就在眼前。”伴随着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声,顺着随行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4座相连的钢铁建筑矗立在渤海之中——中国海油秦皇岛32-6油田CEPJ平台(以下简称CEPJ平台)就在眼前。

CEPJ平台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六五环境日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讲座、一次全方位的海上油气平台采访,在这座距离海岸约20公里的“海上钢铁之城”展开。

            

加强监管:强化海上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应对

                 

脚踩在距离海面约50米高的甲板上,眺望碧绿而广袤的渤海湾区,CEPJ平台的橙色钢铁结构外观异常显眼。“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海河北海局’)承担着海河流域北海海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方面的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参与流域海域规划环评文件和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查,承担规划环评、重大建设项目环评事中事后监管。”海河北海局科研中心刘保占博士介绍说。

“在渤海等重点海域生态保护修复及综合治理方面,海河北海局负责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我们中心作为局技术支撑单位,要为石油企业如何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帮扶指导。”会议室内,刘保占开始讲座。

“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海上油气平台尤其应注重强化海上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应对,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记者了解到,石油及其炼制品在开采、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溢油污染,是目前一种世界性的严重海洋污染问题。

为加强海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海河北海局监测科研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帮扶企业全面落实生产环节风险防控和设备设施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各项生态环保措施。“2020年以来,海河北海局共组织开展140余项渤海石油勘探开发工程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全链条排查钻井、采油、油气处理、输油等环节可能出现的溢油风险隐患。”

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中,我们经常能够在渤海海域看到多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我们做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海河北海局监测科研中心生态室周琳普在宣讲中说。

专家声情并茂科普,观众全神贯注倾听,在一阵阵掌声中,这场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讲座渐近尾声……

              

环保升级:生产污水实现“零排放”

                 

“你们今天来得巧了,正好赶上平台‘四星连珠’。”讲座结束,记者见到了CEPJ平台总监祁东明,“2014年,CEPJ平台正式建成投用。平台分别通过栈桥与CEPL平台、岸电EPP平台相连,从空中俯瞰,犹如‘三星连珠’。而这段时间,钻井平台在这附近作业,‘四星连珠’巍巍壮观。”

图为钻井平台。张子翶摄

图为CEPJ平台。胡奇摄

“CEPJ等生产平台一般为规则的矩形或字母T字形结构固定设施。生产平台具备较为完整的油、气、水处理系统,油井抽出的石油液体在采油平台做初步处理后通过海底管道送往下游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做进一步的脱水脱气,达到合格油品质后,由外输油轮送往各个码头,交给各个炼化厂生产化工产品和成品油,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祁东明介绍。

众所周知,海洋石油开采过程是一个“水中捞油”的过程,海上油井采出的是高温高压的油、水、气三相混合物,“在油水两相分离不彻底时,生产水油含量会超标,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把握的一个关键或者叫底线参数就是水中含油量,平台员工夜以继日筑牢底线,从根本上避免对海洋生态及地层地质环境造成影响。”走到CEPL平台,祁东明向记者介绍。

图为CEPL平台。胡奇摄

2018年,渤海油田开启“环保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69亿元用于重点污染物防控及分类治理。2020年底,主动关闭渤海油田全部5个水排放口,实现了海上设施生产污水“零排放”。

“秦皇岛32-6油田原先唯一的生产水排放口——世纪号船尾排海口于2020年12月30日彻底关闭。”祁东明告诉记者。

为实现“零排放”目标,平台通过流程扩容改造增设了水处理系统处理及注水井回注能力等主要措施,“如今,所有的生产污水经过三级处理,达到注水水质要求后,通过注水泵增压后全部回注到地层中,用于补充平衡地层能量,维持油气正常开采。”现场,祁东明及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处理后回注地层的生产水水样,与含油污水对比,清澈度一目了然。

对于海上溢油污染,CEPJ平台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我们在做好日常巡检的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溢油风险专项排查和溢油回收演练,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智能转型:以“双碳”目标促绿色生产

               

走进CEPJ中层甲板的中央控制室,记者看到了整个生产采油平台的“大脑”。这里拥有很多监控屏、操作站、显示屏及各类设备,整个平台的运行参数、现场各个设备的工作状况一目了然。

作为中国海油首个岸电示范工程以及首个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秦皇岛32-6油田积极在海上推动实施绿色智能化设施建设。

“在智能化转型方面,我们结合实际安全生产需求,设立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注采管理、油藏管理、设备管理、远程协助等几个模块,致力于形成油田一体化、注水最优化、产量最大化、注采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注采联动系统,更好地实现增储上产目标。”祁东明说道。

走出中央控制室,众人跟随祁东明走上EPP岸电平台。

图为EPP平台。张子翶摄

“作为中国海油首个岸电项目,我们和国家电网开展了深度合作,通过220kV特高压海缆将岸上的电能输送到海上平台。EPP平台是整个矿区的电力枢纽,共为19座石油生产设施供电。”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31日,EPP平台累计安全平稳运行1008天。

“岸电的投用,彻底改变了采油平台用原油发电的传统模式,我们32-6油田共停运了13台原油主机,每年减少直接排放量达33.6万吨。”祁东明说。

抬头间,平台顶端一处喷火的装置引起记者注意,橙色的钢铁长臂斜插入天空熊熊燃烧,“这就是采油平台的标志性建筑——火炬。”

图为CEPJ平台火炬。胡奇摄

祁东明告诉记者,“火炬主要是用于将生产分离器分离出的富余天然气以燃烧的方式消耗掉,确保不会暴露在空气中对平台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惯例。同时避免伴生气中的一些有毒有害气体、爆炸性气体对平台和人员造成影响。”

此外,部分天然气经过燃气系统处理后,可用于平台部分设备的供电,节省了平台外购电成本。

“当前,渤海油田正大力推进‘双碳’目标,2023年,天津分公司要求所有海上设施完成1万立方米/天以上火炬气量削减,我们平台火炬气量已由原先的5万立方米/天,降到现在的0.8万立方米/天,现在的火苗相对小了很多,碳减排效果明显。”祁东明讲述。

“增储上产”与“低碳转型”协同发展、“提质增效”与“节能减排”融合发展、“绿色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CEPJ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岸电应用工程、油田伴生气资源回收再利用、“三新三化”推广应用等举措,每年减少30余万吨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深耕祖国蓝色国土,贡献海油绿色力量。祁东明告诉记者:“2024年,CEPJ平台正在全力推进落地实施10项节能方案,预计年度节约电能400万千瓦时,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约3140吨。”

编辑: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