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短板,面源污染物排放仍处高位,农药化肥减量增效难度较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基础薄弱,与人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笔者认为,要强化源头管控、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全过程系统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推动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强化源头管控,农药投入“减量化”。一是以土定量,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特点,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提高农药利用效率;二是以量定产,依据土地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合理规划粮食主产区和养殖区,引导种植业、畜牧业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
强化过程减排,农业生产“清洁化”。一是降低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采用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推广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粪污处理技术,提高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水平;二是转变水产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生态健康化、工厂循环化、多品种立体化,实现水产养殖节水减排,降低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
强化末端治理,农业废物“资源化”。一是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完善农作物秸秆就地还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秸秆沼气,充分利用秸秆剩余价值;二是强化农膜回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采用机械化方式捡拾废弃农膜,推动废弃农膜专业化回收,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三是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采取生产有机肥、发展沼气等方式,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生态环境厅驻鄂西生态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