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是现阶段我国汽车行业的最大亮点。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百万辆,市场占有率达19.3%。同时,新能源汽车消费负面舆情也居高不下。《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指出,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新发问题多,维权存在难点。
问题多在哪儿?首先是质量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制动系统问题、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电池问题等成为消费者吐槽、投诉的重灾区。其次是虚假宣传问题,比如推销时宣称充一次电续航500公里,实际只能跑300公里。最后是服务问题,包括合同纠纷、服务态度差、不予解决问题、变相收费、人员技术问题。另外今年因俄乌局势、疫情等原因导致新能源汽车供给不足,加价出售、延迟交付等问题愈加突出。
维权难在哪儿?以典型案例来看,2021年4月,一场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维权事件点燃了舆论场。可以说,这一事件是2021年新能源汽车消费舆情高发的导火索。由于特斯拉公司单方掌握汽车运行数据,拒绝向车主提供相关数据,并以数据为由认为是驾驶人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发生,成为引发舆论发酵的重要原因。此外,引发纠纷的刹车失灵问题,到底归咎于汽车质量问题还是驾驶者操作失误,无法轻易做出认定,需要专业检测、鉴定机构介入并作出权威结论。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杂性、数据的垄断性,为消费者的维权路设置了重重关卡。
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高速”到“高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消费口碑的走低与产销的高歌猛进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也帮助我们看清了这一行业的硬伤和软肋。
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强有力的引领。目前亟待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检测标准体系,使得消费纠纷有技术支撑。在消费者保护法体系中,应该赋予消费者获得产品和服务数据的权利。在监管层面,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有人说,成功的淘宝商家是不怕顾客给差评的,同理也适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句话不是说头部车企可以店大欺客,相反,在各路企业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档口,头部企业更要担负起领头羊的责任。想要行业高质量发展,就不能只顾低头数钱,而要积极正确地看待消费者的反馈,以过硬的质量夯实硬实力,以完善的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要主动向监管部门、消费者提供车辆运行数据,如实告知消费者车辆实际续航里程、车辆潜在故障等信息。有预测称,中国将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既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一些产品和品牌必然会不断被淘汰,而口碑将是安身立命之本。
以消费者视角来看,要积极维权,但不能过激维权。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爆发诸多问题其实是正常现象。一方面,我们注意留存证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出合理、合法的维权要求。另一方面,要警惕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过激维权引发的一边倒负面舆情,其实对行业长远发展造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