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陈克瑶昆明报道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获悉,大理州坚持以洱海保护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洱海保护治理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实施“三禁四推”,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坚决打好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35万亩耕地、85万居民,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迎难而上,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行动,出台实施《关于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力抓实“三禁四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行有机肥替代;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2018年,洱海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为1.4万吨、282.2吨,分别比2015年减少47.8%、16.7%。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洱海保护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大理州于2018年12月调整组建州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领导小组,对应洱海流域16个乡镇成立16个工作指导组,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肥料等12个专家组,努力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齐抓共管合力攻坚格局。加快建立健全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政策措施体系,出台《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洱海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洱海流域化肥负荷削减方案》《洱海流域农药负荷削减方案》《洱海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等具体措施,持续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针对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各类污染源提出更加精准的治理措施,从农作物绿色种植基地建设、奶牛生猪产业转移及畜禽标准化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高效节水灌溉及农田尾水末端拦截消纳、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努力把洱海流域建设成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据了解,目前,洱海流域内48座冷库已有45座自愿签订禁止储存蒜种承诺书,75户蒜种经营户自愿签订禁止销售蒜种承诺书,40632户农户自愿签订禁种大蒜承诺书,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1.7万吨,累计审核颁发农药经营许可证128户。已实施水稻、烤烟等绿色生态种植18.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6300亩,发展水果、中药材等常年生作物5.75万亩。累计建成有机肥加工厂2座、畜禽粪便收集站25个,2019年1-6月收集处理畜禽粪便7.75万吨。已争取到14个重点项目落地洱海流域,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3.67亿元。
下一步,大理州将重点抓好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抓实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售禁用、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切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质增效。2019年,力争建设绿色生态种植基地32.88万亩,收集处理畜禽粪便14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