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岛坐标
金丝燕属于雨燕科,在我国已经被列为濒危保护物种。它喜高空飞翔且飞行奇速,快如闪电,行踪飘忽不定,可在100公里范围内活动觅食。它通过自己发出声音的回声进行定位,可以在光线很暗的岩洞深处准确找到自己的窝巢。
海南省万宁市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驻岛保护站站长吴英弘,是1991年保护区刚成立就来到大洲岛的首批守护员之一。多年来一直守护着大洲岛,守护着金丝燕。姚军摄
图为海南省万宁市东南部海域的大洲岛。岸壁上树木掩映的岩洞,就是金丝燕栖息的地方。 刘树国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树国
编者按
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类型单一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然保护区使我国90%的自然生态系统、85%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86%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以及绝大多数自然遗迹得到了保护,我国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的局面得到缓解,一些濒危物种种群得到了恢复。
今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60周年,本报记者走进自然保护区,深入一线了解保护区建设及生态保护成就。今日刊发海南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守护金丝燕的故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我国有着1.8万多公里的大陆岸线,约1.4万公里的海岛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但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规模的日益扩大,海洋生态环境也受到污染和破坏。
为保护海洋生态,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68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南部海域的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记者来到了大洲岛,探访了隶属保护区管理处的驻岛保护站,实地了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点滴片段。
金丝燕的唯一栖息地
大洲岛地处北纬18度,面积4.2平方公里,是海南岛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它由南岭、北岭两岛构成。南北两岭由一条长578米、宽50米~120米的弯月形沙滩连接。退潮时,洁白的沙滩露出水面,与澄碧的海水、翱翔的海鸥构成“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自然美景。
大洲岛是珍稀鸟类金丝燕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金丝燕属于雨燕科,在我国已经被列为濒危保护物种。它喜高空飞翔且飞行奇速,快如闪电,行踪飘忽不定,可在100公里范围内活动觅食。它通过自己发出声音的回声进行定位,可以在光线很暗的岩洞深处准确找到自己的窝巢。
大洲岛岸为花岗岩构造,由于常年经受海水冲刷海风剥蚀,耸峙的山岩峭崖上遍布天然裂缝,外覆茂密的植被,僻静幽深,是金丝燕栖息的好地方。
大洲岛金丝燕的窝巢是完全用其胶状唾液在岩壁上筑成的,这样的燕窝不含羽毛杂草,窝层肥厚,色泽透明,非常有利于雏燕的繁育和生长。
大洲岛基本保持着良好的岛陆生态,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高等植物达500多种,其中就有海南苏铁、海南小花龙血树、海南大风子、野龙眼、野荔枝和毛茶等珍稀濒危植物。岛上还有穿山甲、蜥蜴、蟒蛇等珍稀野生动物。
大洲岛周边海域属一类海水水质,基本未被污染,加以良好的水深条件,为珊瑚等多类海洋生物提供了生长条件。
五个人的保护站
因为燕窝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采摘燕窝、贸易取利曾经是大洲岛一带渔民的生财之道。但滥采偷采也使金丝燕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金丝燕群逐渐减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还能采燕窝近百个,到80年末期已经降到十来个。金丝燕在大洲岛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保护金丝燕和大洲岛海洋生态系统,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成立,总面积70平方公里,除大洲岛本岛外,还有65.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在驻岛保护站,记者见到了站长吴英弘。他是1991年保护区刚成立就来到大洲岛的首批守护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刚来海岛工作时,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工作很难开展,岛上的渔民都不理解。但是靠着保护大洲岛海洋生态的信念,他坚持了下来。
一开始岛上没有通电,吴英弘晚上就点着蜡烛,坚持学习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法规,经过培训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为了照顾他,老吴的爱人在孩子刚满月时,就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岛上,一住就是3年。直到老吴慢慢打开了工作局面,才回到陆上。回忆过去,老吴最感到愧疚的是对不起儿子。1993年的一天夜里,孩子发高烧,岛上缺医少药,送到医院时孩子的大脑已经烧坏了,成了一个智障儿。
保护站刚成立时,人员少,驻岛人员两三个月才能轮换一次。目前,保护站除站长老吴外,还有4名守护员,实行两班倒,一班一周轮换。在保护站两层小楼的二楼阳台上,记者与正在站里值班的守护员刘名琳聊起来。
刘名琳的父亲是和吴英弘一同来驻岛保护站的第一代守护员。前几年老刘退休,考虑到刘名琳从小就在岛上陪他父亲工作,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当他中专毕业后,组织上就安排他接了父亲的班。
刘名琳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驾驶着小艇绕大洲岛巡查两遍,主要是观察上岛人员有无偷采燕窝、上山偷猎、海域炸鱼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经过他们的宣传和保护,人们的保护意识在增强,上岛人员越来越少了,岛上的盘山道已经完全被植被覆盖,炸鱼捕鱼基本绝迹,大洲岛正在回归更原生的状态。
他们也有苦恼,就是缺乏执法手段。特别是对那些靠近保护区进行捕鱼作业的大船无可奈何。这些大船一旦抛锚,会严重影响保护区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影响珊瑚礁的生长。“你看,那里的海底就有一大片珊瑚礁,很漂亮。”刘名琳指着不远处的港湾对记者说。
归来吧,金丝燕
谈到目前金丝燕的种群数量,吴英弘告诉我们,据他们长期观察,目前大洲岛上大概有二三十只。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保护,金丝燕的种群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感觉还在减少呢?
吴英弘说,这可能与金丝燕的生物习性有关。
据他们了解,金丝燕喜欢到栖息地之外的陆地觅食,尤其喜食小昆虫。专家对死亡的金丝燕遗体解剖发现,一只金丝燕可吞食上千个小昆虫。他们分析,很可能是这些昆虫携带的农药、化学品成分导致了金丝燕中毒死亡,这可能是金丝燕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这些保护区外的环境问题,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所能做的,是努力让大洲岛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更加适合金丝燕栖息。好在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支持他们。
去年12月,海南省和万宁市开始对大洲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这也是保护区成立25年来第一次进行全面生态修复整治,对岛上违章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拆除清理,世代在岛上生活的渔民被妥善转移,消除了因居民活动带来的外来物种对大洲岛生态系统的威胁,为保护区消除了最大的隐患,也去掉了老吴他们的一块心病。
说到对未来的期盼,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改善保护站的工作条件。比如配备马力更大的船只,提供更充足的油料开支保证。吴英弘告诉记者,开船绕岛一圈就是6海里,93号汽油加机油需要100升,一年光油料开支就100多万元。“工作量越大,油料越不够用。”老吴说。
按吴英弘的理想,应该组建一支10个人的守护队。队员应该主要由蓝丝带环保志愿者和退伍军人组成。“海洋生态保护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必须懂海洋环境,还要有好的水性和体力。”吴英弘说。
吴英弘还希望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研究保护金丝燕的行列中来。守护了20多年,也观察了解了金丝燕的一些习性,他们愿意与科学家们分享。
这一切,都是为让金丝燕种群在大洲岛早日恢复,让大洲岛这颗南海生态明珠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