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建设是永不停步的,特别是重大工程始终处于进行时。然而,重大工程由于时间节点等因素往往始终处于赶工期状态,可能会导致噪声、扬尘等污染扰民情况发生,市民也会对此十分关注,由此带来的投诉量往往也居高不下。
但是,近来上海市环保系统控制的有关工地投诉量却并未呈上升之势,反而是逐年下降,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施工企业的多个重大工程、重点工程工地,在现场看到,许多工地为了不扰民采取了多项措施。
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坦言:“将现场施工变成由工厂加工,工地的噪声、粉尘污染大量减少。这对于降低PM2.5也是个贡献。传统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劳务工减少了,产业工人增加了,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这对建筑业的变化和提升来说非常重要。”说到底,还是技术创新发挥的效力。
■“微创手术” 使虹杨变电站少扰民
记者日前来到杨浦区一变电站工地采访,虹杨500千伏输变电站正在抓紧建设。未来,这个输变电站将为杨浦、虹口、宝山3区的居民输送电力。
据施工方介绍,工程进展顺利,开工到现在两年多,变电站的建造一直为市民所瞩目,市民期盼能与其和平相处,过宁静的生活。虹杨变电站地下结构采用逆作法施工,将整个施工作业封闭于顶板下。高投入、大难度的“微创手术” 形成了“网、屏、棚、罩”四层隔音措施,即搭建高10米、长185米的防尘隔音网,布置隔音屏,放置帆布隔音棚,加装隔音罩。施工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如对金属碰撞发出的刺耳声响进行消音处置,桩机的铁滑轮改尼龙滑轮等,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噪声。
针对泥浆池、水泥筒仓、拌浆台等三大扬尘顽症,施工方通过搭设封闭性设施、改进水泥筒仓消尘装置,实现了泥浆工厂的全封闭施工,确保施工场地整洁,成功解决扬尘困扰。有效地隔绝施工噪声和扬尘,减轻对居民的影响。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环境,项目部还对内外围墙进行了美化,172幅风景画上墙,种植树木和6000平方米临时草地,优化环境。
这一技术方案,让工地立刻变得不再扬尘满天飞,周围的居民也能接受,工地也升格成为文明工地。去年7月7日至今,已经有多批次周边居民前来工地参观探个究竟。
虹杨变电站项目先后获评2013年度上海市文明示范工地、2013及2014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工地,通过全国3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评审,噪声经检测均控制在55分贝以下。
附近居民刘大叔拉着记者的手说:“原先的担心都没有了,现在好像感觉不到工地的存在,希望这一良好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三维立体的监控设备、可视化门禁系统、远程风险监控系统、可移动冲洗平台、四级沉淀池及循环水系统等都在正常运作,目的都是减轻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
■预制拼装隧道防患于未然
2015年9月28日,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承建的诸光路通道工程正式启动。诸光路通道工程是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的重要配套市政工程项目。最近,工程地下连续墙已经全部完成。
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工地项目部的施工便道似乎是由一块一块的水泥板拼合而成。项目总工李林告诉记者,“确实是预制拼装的,工程结束后,这些水泥板还能到新的工程里继续发挥作用,而这些地面也能迅速派上用场。”重载路面可以实现预制拼装,施工迅速;避免临时施工便道反复凿除,临时路面板可以重复使用,节省成本;临时路面板整体刚度较好,适用于重载工况使用。更为重要的是,诸光路通道内部结构将首次实现全预制拼装方式建造,最大限度减轻了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
周围居民不再受到施工的影响。一位居民王女士对记者连连称赞道:“实在是静悄悄,我们几乎没有感觉到施工的进行。”据施工方介绍,工程资料显示,诸光路通道盾构段长度约1390米,管片外径13.95米,管片厚0.6米。内部结构为上下双层双车道。施工方将用国内目前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来推进。
一般而言,工地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都是灰尘满天、重车横行,主色调是土黄色。进出的人都是灰头土脸,周围居民不堪其扰。在诸光路通道工地记者看到,许多地方都有绿色,工地像个花园。
按照计划,诸光路通道工程在某些区段与居民区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近的,可以说是一墙之隔。为了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工地安装了5米高的隔声屏障。
记者在工地里还能听到各类施工机械作业时发出的响声,而在隔声屏障外,屏息聆听才能听到一丝声响。
■绿色建造包涵科技理念
文明施工不扰民,是建设工程的基本要求,绿色建造才是终极目标。
记者近日在探访位于上海六大重点功能区域之一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中建锦绣天地项目时发现,这个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是个涵盖住宅、酒店、办公楼、酒店式公寓、商业用房等多种业态的城市综合体,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都蕴涵了低碳、绿色的理念。
在工地现场的一幢房子,一根与众不同的柱子吸引了记者目光,其表面看起来像是由一层层钢圈叠加起来的。旁边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正是采用3D打印技术才会留下的痕迹。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建筑面积仅1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由255块预制梁、预制柱、叠合板等预制构件装配而成,其预制装配率达到了80%以上,在减少现场作业和材料、人工投入的同时,各类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有力地促进了现场文明施工。更为可喜的是,总结其经验形成的装配式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已写入上海市公共建筑预制装配式设计规程。此外,售楼处在上海率先将3D打印技术和产品引入装配式建筑主体柱模施工。
一位建筑业内行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建造方式从源头大大减轻污染扰民的影响,是业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建八局的一位高级项目经理向记者详尽介绍了工程是如何绿色施工的:在建设之初的设计阶段,就明确了低碳、智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目标,通过太阳能利用、屋顶绿色、中水回收利用、住宅与办公新风系统应用、热回收节能措施、VAV空调节能系统应用、LOW-E玻璃、TAP保温板、BA节能管理系统、市政冷热源系统等多项新技术和新材料,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设计了人车分流系统,隐藏变电箱、垃圾站,减轻基础配套对住户生活品质的影响。
建筑施工方面,中建八局二公司总承包项目部力推自动喷淋系统、雨水收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盘扣式脚手架等绿色施工技术。他们在充分利用原有混凝土道路的基础上,研发推行了施工现场预制路面,并在进行现场分区隔离时采用可周转的定型围栏,均实现了周转重复利用。项目推行移动花坛、移动厕所,全面采用LED节能灯,室外采用太阳能灯具,走廊、卫生间采用感应式节能灯,人走灯灭。
“绿色施工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既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总承包项目经理刘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