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直面当前公园管理遇到的种种问题,积极回应市民呼声,让公园管理更贴民心。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纳入名录的公园有1100多个,其中既有像南海子公园那样占地面积达11.63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园,也有星罗棋布于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推窗见绿、推门入园,这些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能够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与惬意。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诉求日益多元化,公园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规定上却出现了滞后。比如,由于搭帐篷露营目前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游客的行为举止很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内,曾出现过游客违规使用明火烧烤,留下的油污与未燃尽木炭导致草地出现多处“斑秃”。
《条例》兼顾不同市民的游园需求,旨在让市民有更多绿色获得感。一方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园本就是为市民服务的公共空间,其管理理应以满足市民需求为首要目标。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能够充分了解市民的想法和诉求,让公园管理规定更加贴近民心,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另一方面,为破解困境提供了制度路径。一是《条例》提出分类分级管理,将公园分为历史名园、生态公园等类型,明确生态公园需划定“留野区”“生态保育核”,这与“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治理智慧高度契合。二是《条例》特别要求公园“轮换养护”,避免草坪长期被压坏;“商拍”结束后要及时恢复场地原貌;禁止恐吓、伤害动物,禁止擅自投喂、放生动物。三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引入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市民需求,公园管理也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相信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完善管理规定,公园将会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休闲等功能。公园管理的温度,最终体现在对每一株草木的呵护、对每一份诉求的尊重中,这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最动人的民心底色。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