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有机食品,不少消费者听过甚至买过。但“气候友好稻米”,你听过吗?
当前,我国西南地区正在开展水稻种植的新尝试——推广“气候友好稻作”,目的是让水稻种植这个“排碳大户”实现绿色转型,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提高水稻种植的气候适应能力。
相比于有机稻米,“气候友好稻米”有何特点?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它与碳足迹产品有何区别?
云南省石林县小屯村的水稻旱作稻田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农食与非二项目分析师告诉朱彤昕记者,有机农业的标准相对严格,要求原料、生产过程完全遵循有机标准,包括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即不使用转基因种子和基因改造得到的酶、微生物等,只允许使用通过自然方式培育出来的品种和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等。此外有机农业还要求流通过程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且要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审查。
相较于有机稻米和产品碳标签,“气候友好稻米”没有严格的标准化要求,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性和易操作性。对于农户来说,这是一种能够因地制宜进行调整的种植方式。此外,这种种植方式也回应了农户对于节水、省力、和产量稳定的需求,更加有利于推广。例如当前在云南省的试验,“气候友好稻作”操作轻简化、不额外增加农户工作量,鼓励农户少用化肥、农膜的使用,但并不会完全禁止。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同样认为,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有明确的产品标准,“气候友好稻作”有点像生态农业,是一个多内涵的概念,而非一个具体的农业规范,很难具体做定量分析,更适合从种植的过程中采用了气候友好方式的角度来理解。
目前,气候友好种植方式给水稻种植带来了明显的效果。在四川简阳,村民们用“起垄+覆盖”的方式实现节水60%—70%、甲烷减排60%—80%;在云南石林,水稻不再泡在水里也能长得好,产量甚至赶超了传统水田。
在专家们看来,无论是碳足迹产品还是“气候友好稻米”,都需要时间来完成走向市场,被消费者广泛接纳的使命。
当前,可以通过宣传、倡导,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比如与当地农文旅事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自然教育机构开展科普活动,做“气候友好稻作”的自然体验课程等,逐步提升公众意识,提高对“气候友好稻米”和其他生态产品的认可与认知。
如何让消费者更愿意为“气候友好稻米”买单?专家们认为,可以推动更多企业做“气候友好稻米”的碳足迹认证,帮助农户和合作社就“气候友好稻作”进行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核算,与产品碳足迹和绿色、有机等认证相结合,让生态稻米能在市场上收获“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