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的巍峨山峦间,一场关于生态保护的故事正在上演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1-03 09:22:52 浏览()次

生态环境部2024年公布的1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中,陕西省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案例成功入选。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以及当地村民守护者,正携手揭开川金丝猴族群的神秘面纱。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研探索的记录,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开展监测工作,解锁猴群隐藏奥秘

深冬时节,天寒地冻,山上果实减少,秦岭川金丝猴族群已向山下转移,而这正是科研人员开展金丝猴“种群研究”最重要的季节之一。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金丝猴监测研究基地科研人员乔冰勃带领团队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监测研究工作。

川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作为旗舰物种的川金丝猴,是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2024年10月初,乔冰勃带领科研小组驻扎在秦岭玉皇庙村附近,小组成员是不同高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等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在村民眼里,他们年纪虽然不大,但却是野生动物领域里的专家,被趣称为“猴博士”。

“我们每天户外科研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监测工作看似枯燥,但有些细节也很有趣,比如说,我们持续记录一个川金丝猴族群,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类似人类家庭生活的细节纷争,母猴与公猴之间也会闹情绪,你看这些照片和视频就记录了下来。”乔冰勃一遍翻看手机相册一边说道。

据了解,川金丝猴野外观察研究工作是从每年的十月份持续到次年的四月份,自从乔冰勃和团队“接续”开展研究工作后,无论风霜雨雪,只要猴子下山,他们就准时在猴场等待,他们这批年轻的“猴博士”也被定义为金丝猴研究的后浪。

“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观测川金丝猴种群的动态变化,看今年有没有新出生的小猴,今年的种群有没有新替换出主雄猴。猴群每年大概会出生30只左右的小猴子,三四月份产仔,当前正处于受孕期。”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玉皇庙金丝猴监测研究基地监护人员刘姝麟告诉记者,他们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记录金丝猴的毛色、体重变化,评估猴子在野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通过长期记录金丝猴的受孕率、出生率,研究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并对保护区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提出科学建议。

“赶猴人”辅助“猴博士”搞科研

川金丝猴是群居动物,每一个族群都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他们没有猴王,但按照“一夫多妻”的惯例,每个家庭都保持着十几个成员。它们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物种,夜晚猴子休息的位置相对固定,但是白天寻找起来就相当困难,而当地的“赶猴人”就成为“猴博士们”的“最佳搭档”。

王清早,西安市周至县王家河镇玉皇庙村人,随着川金丝猴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他早已成为团队里固定的“编外人员”之一。凭借数十年来与猴子“打交道”的经验,王清早和其他“赶猴人”采取战术,总是能默契配合,将猴子准确无误地引导到猴场,便于“猴博士”们开展监测工作。

“在《西游记》里玉皇大帝给孙猴子封了弼马温,在玉皇庙村,这些猴子也是围着玉皇庙转,从来不远走。”完成赶猴任务的王清早介绍道,赶猴工作有不确定性,因此猴群也有随机性变化,这就牵动着科研工作的临时调整。为了科研工作的稳定持续,在赶猴时还要采取一些策略,一天科研结束后,“赶猴人”要有控制的放猴,引导他们到就近的位置休息,并跟踪猴群直到睡觉,方便第二天快速锁定猴群位置。但近年来,在锁定固定猴群位置上也会偶尔出现偏差。

“现在赶猴工作也是越来越有挑战。原因主要是现在生态环境质量好了,猴子有时候跑得远,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比如修一个小水洼,让猴子可以到这里饮水,以便观测。”“赶猴人”王清早说。

多年来,“猴博士”与“赶猴人”默契地打着配合,推动川金丝猴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他们还通过在其栖息地内设立投食点,采用投食招引的研究方法,既不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状态,也无需使研究对象迁出栖息地,在减少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前提下,科研人员获取最真实的科研数据。

研究“美猴王”对秦岭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除了保护、监测等科研工作外,科普宣讲也在常态化开展。

“平时工作中会拍一些川金丝猴的照片,我们会去周边的小学,还有镇上,进行科学宣讲,让更多人了解川金丝猴,唤起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和热爱。”刘姝麟说。

近年来,陕西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法规规划体系,出台《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

截至2024年,“秦岭四宝”之一的野生金丝猴规模进一步扩大,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种群从最开始的11群1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24群1900多只。

“怎样去判断一个地方的生态好不好?旗舰物种就是一项考量指标,只要这个旗舰物种保护得好,与之伴生的其他物种,如林麝、红腹锦鸡等也会很常见,而金丝猴就属于旗舰物种,保护好它们,对秦岭而言意义重大。”乔冰勃介绍说。

府院联动强化秦岭巡护监测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在陕西省周至县境内,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主体位于秦岭北坡中深山地区,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9004公顷。这里是川金丝猴分布的最北端,是大熊猫天华山居群和兴隆岭居群交流的重要走廊,又是我国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

目前,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丝猴数量占整个秦岭地区金丝猴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与大熊猫、金丝猴伴生的其它物种也有可喜的增长。羚牛由最初的400余头增长到599头,金钱豹数量达到了10只左右,朱鹮也频繁现身。

此外,陕西省近年来还不断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珍稀物种研究和保护,“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优秀案例,为今后秦岭更多的生态环境领域研究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正逐步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多年的连续监测显示,秦岭重点旗舰物种得到有效监测保护,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扩大。”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四级调研员傅晨介绍道,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同步发展,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如今,巍巍秦岭跳动着绿色的脉搏,“自然精灵们”的家园越来越美,生活也越来越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