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农把第一次在河北省白洋淀拍到青头潜鸭“带娃”归结为幸运。照片里,鸭妈妈带着尚未褪去绒毛的小鸭们在水中畅游。照片外,为了这次拍摄,张学农连续五天从凌晨四点蹲守到上午十点,终于在最后一天拍到了青头潜鸭育雏的画面,为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居落户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张学农拍摄的青头潜鸭照片。 受访者供图
“青头潜鸭是生态环境质量环评师,它们在此安家落户反映出白洋淀水环境不断好转。”在近期举办的白洋淀主题采访行中,他向记者讲述了在白洋淀拍摄的故事。
张学农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自小在淀边长大,在清澈的水中扎过猛子,渴了就用手捧起淀里的水送进口中,见证过淀内养殖业、旅游业的繁荣,闻到过水中散发的臭味。伴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成为新区的重任,补水、治污的措施在淀内落实,白洋淀水质提升,消失的鸟们也回来了。
长大后的张学农成为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安新县白洋淀摄影家协会主席,善拍人文和自然。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熟悉又陌生的白洋淀。
张学农。 受访者供图
熟悉的是美丽的风景和清澈的淀水。“为了拍到想要的画面,我们需要长时间蹲守在一个地方,有时候渴了就会喝一捧淀里的水。”张学农说他曾经做过实验,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经过简单的沉淀后的水看起来和矿泉水无异,但喝起来清甜解渴。
陌生的是白洋淀出现的各种鸟类。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鹳等等鸟类都曾闯入他的镜头。“以前我也不认识青头潜鸭,以为它就是普通的野鸭子,了解后才知道它们是极危物种,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
在听到青头潜鸭现身白洋淀的消息后,他不分寒暑在白洋淀蹲守,夏天不敢涂防晒、喷驱蚊液、穿鲜亮的衣服,冬天拍摄时过于专注,没有注意脚下的路,差点掉进河里。这样的坚守不仅是为了拍到青头潜鸭,更是为了证明青头潜鸭一年四季都在白洋淀,已成为白洋淀的留鸟。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学农终于在白洋淀拍到了青头潜鸭育雏的画面,证明了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在淀里扎根的不止青头潜鸭,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到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到51种,“三有”保护鸟类和其他鸟类达到222种。鸟的种类更是从新区设立之初的206种,增加到286种,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这些离不开雄安新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努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组组长周立志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区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划定9个鸟类栖息地,建设2个鸟岛,实施分区管控,全域全时段禁猎禁捕。同时,开展多种鱼类增殖放流,累计放流鱼虾3亿尾,设置禁渔期、划定禁渔区,白洋淀初步恢复了“河—淀—草—鱼—鸟”的生态链,“水下森林”初步显现,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不仅如此,新区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统筹实施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等五大工程,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今年六月,张学农又分别拍到两只青头潜鸭“带娃”的照片,“希望未来白洋淀的水环境越来越好,我也能拍到更多满意的作品。”
编辑:董亚楠